时间: 2025-05-04 03:1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6:28
初闻雷声
作者: 高翥 〔宋代〕
二月寒犹在,春云湿未开。
洒窗终夜雨,发轫数声雷。
荠麦绿生腊,棠梨红拆腮。
西湖花事动,从此日裴回。
在二月的寒意仍然存在,春天的云层湿润却未完全展开。
窗外洒下了整夜的细雨,雷声在夜空中传来几声。
荠菜和麦子在腊月的寒霜中渐渐长绿,棠梨花瓣红润如拆开的腮红。
从此西湖的花事开始动人,春天的日子将要轮回。
作者介绍
高翥,宋代诗人,字子羽,号太山,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情风景的作品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初闻雷声》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在这个时节里听到了雷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逐渐浓厚,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复苏的感悟。
《初闻雷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季的气息和自然的变化。诗的开篇描绘了二月的寒冷,春云湿润却未展开,表现了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这里的“寒犹在”与“春云湿未开”形成对比,既显现出冬季的残余,也暗示春天的到来尚需时日。接着,诗人描写了夜间的细雨和雷声,雷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既带来了生命的觉醒,也为新一轮的生长注入了力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荠菜和小麦的生长,及棠梨花的红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红拆腮”这一形象化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花的娇艳,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最后一句“从此日裴回”表达了对春天的希冀和对西湖花事的期待,暗示着春天将为生活带来新的气象和无限的可能。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初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期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初到,表达了对新生命的期待与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春云湿未开”指的是:
A. 春天的气候暖和
B. 春天的云层尚未完全展开
C. 春天的花朵已经开放
D. 春天的雨水已经停
“荠麦绿生腊”中的“腊”指代:
A. 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份
B. 春季的开始
C. 秋季的收获
D. 夏季的炎热
诗中提到的西湖花事动,意味着:
A. 春天已来临,花朵即将开放
B. 西湖的水干涸
C. 夏天的到来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与高翥同为描写春天的诗人,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但其背景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而高翥的《初闻雷声》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