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15:20
原文展示
慢把鸭锄放。小楼头绿阴浓遍,倚栏怅望。一缕情丝烟共化,春水此情难量。都付与啼鹃怊怅。不信东皇情最重,五更风竟把花魂葬。空剩得,彩幡荡。前生本在蓬莱上。返瑶池回头俯视,人间景况。雨妒风欺归亦好,尘世本来多恙。休苦恋朱门蓬巷。后果前因难细问,意迷离且醉青纱帐。任花底,金铃响。
白话文翻译
慢慢地把锄头放下。在小楼的顶端,浓密的绿荫覆盖,倚着栏杆怅然望去。一缕情丝似烟一样飘散,春水的情意无法量度。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啼叫的杜鹃上。不相信东皇(指春天)最重情义,五更的风竟把花魂埋葬。只剩下彩幡在空中飘荡。前生本在蓬莱仙境。回头俯视瑶池,看到人间的景况。雨水妒忌风儿的欺凌,回归也是好的,尘世本来就多灾多恙。别再苦恋那朱门蓬巷。后果与前因难以细问,意迷离又醉在青纱帐里。任凭花下,金铃声响起。
注释
- 鸭锄:一种农具,用于锄地,象征放下工作。
- 绿阴:绿树浓荫,形容夏日的景象。
- 情丝烟共化:比喻感情如烟一样缥缈。
- 啼鹃:杜鹃鸟,常被视为哀怨的象征。
- 东皇:春天的象征,意指春天的情感。
- 五更:指清晨,五点钟时分。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与理想。
- 瑶池:西王母的居所,象征仙境。
- 朱门蓬巷:指富贵与贫贱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庆曾(约1640-1715),字锡甫,号海若,清代诗人。他生于明末,生活在清初时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变革。他的诗风多为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金缕曲》是在清代的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的复杂情感。这首词可能是为应祖父的课题而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金缕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开篇“慢把鸭锄放”便显示出一种从容的态度,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接着“小楼头绿阴浓遍”通过浓密的绿荫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倚栏而望,情绪渐渐沉淀下来。
“一缕情丝烟共化”则象征着难以捉摸的感情,仿佛随风而散,让人感到无奈与惆怅。后面的“都付与啼鹃怊怅”更加强调了这种情感的寄托与流逝。诗中“雨妒风欺归亦好”则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无奈与接受,尽管尘世充满苦恼,但仍旧愿意回归。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无常人生的感慨,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诗意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慢把鸭锄放:慢慢地放下农具,暗示诗人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
- 小楼头绿阴浓遍,倚栏怅望:在小楼上,绿色的阴影覆盖四周,诗人倚靠栏杆,感到惆怅与无奈。
- 一缕情丝烟共化:情感如烟般轻易消散,难以捕捉。
- 春水此情难量:春水流淌,象征情感深不可测。
- 都付与啼鹃怊怅:情感寄托在杜鹃的啼叫中,充满了愁苦。
- 不信东皇情最重:不相信春天的情感最深。
- 五更风竟把花魂葬:清晨的风将花魂埋葬,象征美好的事物消逝。
- 空剩得,彩幡荡:只剩下空中的彩幡摇曳,象征失去的美好。
- 前生本在蓬莱上:前生在理想的仙境中,表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返瑶池回头俯视,人间景况:回头俯瞩地上的人间,感叹现实。
- 雨妒风欺归亦好:雨水妒忌,风儿欺凌,表达人生的无奈。
- 尘世本来多恙:尘世充满了疾病与苦恼。
- 休苦恋朱门蓬巷:不要再苦恋于富贵与贫贱的对比。
- 后果前因难细问:事情的因果关系难以细究。
- 意迷离且醉青纱帐:在迷离的意境中,醉于青纱帐内。
- 任花底,金铃响:在花下,任凭金铃声响起,象征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烟,强调其虚无缥缈。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雨妒风欺”。
- 对仗:如“彩幡荡”与“金铃响”,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诗人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内心却充满了惆怅与思索,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鸭锄:象征劳动与生活的琐碎。
- 绿阴:象征宁静与生命的繁盛。
- 情丝:象征复杂的情感。
- 啼鹃:象征哀怨与思念。
- 彩幡:象征过往的美好与留恋。
- 蓬莱:象征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 瑶池:象征神秘与遥不可及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慢把鸭锄放”中,“鸭锄”指什么?
-
诗中“雨妒风欺”表达了什么情感?
-
“前生本在蓬莱上”中的“蓬莱”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 C. 贫穷与苦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俞庆曾的《金缕曲》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俞庆曾更强调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两者在意象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词的艺术:从宋词到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