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20:21
大雪拥都门,子行亦良苦。
予贫乏觞豆,子车谁为祖。
少止听我言,於子不无补。
于今方用兵,连年戍羌虏。
战死动万计,募人填卒伍。
赐衣靡国帑,走粟填边庾。
平时赋税外,弓刀甲楯弩。
干名应急须,筋皮角毛羽。
前年科巩革,农牛半斤斧。
杀之先冒禁,不杀即鞭楚。
江南供鵰翎,是物不栖渚。
十倍买所无,赢利资商贾。
编纸作战{钅函},纫联驱归安。
输来不适用,空屋窠虫鼠。
此类如蝟毛,更仆难悉数。
大凡斂货财,百姓若外府。
苟可入军须,岂敢怨官取。
盖患在不均,又索非其土。
有司失预计,临事才披簿。
严程弗渝日,落符洒飞雨。
使者但依违,州家不敢主。
况复为邑令,暗吟莫伸吐。
其间或得才,吏手无容舞。
子今佩县章,所领十万户。
志虑固精明,利病前可睹。
姑能务均一,瘵瘼庶苏瘉。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20:21
原文展示:
送许寺丞知古田县 蔡襄 〔宋代〕
大雪拥都门,子行亦良苦。予贫乏觞豆,子车谁为祖。少止听我言,於子不无补。于今方用兵,连年戍羌虏。战死动万计,募人填卒伍。赐衣靡国帑,走粟填边庾。平时赋税外,弓刀甲楯弩。干名应急须,筋皮角毛羽。前年科巩革,农牛半斤斧。杀之先冒禁,不杀即鞭楚。江南供鵰翎,是物不栖渚。十倍买所无,赢利资商贾。编纸作战钅函,纫联驱归安。输来不适用,空屋窠虫鼠。此类如蝟毛,更仆难悉数。大凡斂货财,百姓若外府。苟可入军须,岂敢怨官取。盖患在不均,又索非其土。有司失预计,临事才披簿。严程弗渝日,落符洒飞雨。使者但依违,州家不敢主。况复为邑令,暗吟莫伸吐。其间或得才,吏手无容舞。子今佩县章,所领十万户。志虑固精明,利病前可睹。姑能务均一,瘵瘼庶苏瘉。
白话文翻译:
大雪封住了都门,你此行也真是辛苦。我贫穷无法为你设宴,谁来为你送行呢?稍停一下听我说,对你也许有些帮助。如今正在用兵,连年征战对抗羌虏。战死者数以万计,征募士兵补充军队。赐予衣物耗费国库,运送粮食填满边仓。平时赋税之外,还有弓刀甲盾等兵器。为了应急需要,收集筋皮角毛羽。前年科举改革,农牛被砍半斤斧。杀牛先违反禁令,不杀则受鞭打。江南供应雕翎,这些物品不栖息在渚。十倍价格购买没有的,利润资助商人。编纸制作战具,缝合驱使归安。送来的不适用,空屋里虫鼠成窝。这类事情多如刺猬毛,难以一一列举。大凡征收财物,百姓如同外府。只要能满足军需,怎敢怨恨官府征收。问题在于不均,又征收非本地物品。有关部门失算,临事才翻阅簿册。严格程式不改变,落下符箓如飞雨。使者只是依违,州家不敢做主。何况作为县令,暗中吟咏无法伸张。其间或许有才能,吏手无法舞弄。你如今佩戴县章,所领十万户。志虑本就精明,利病之前可见。如果能务求均一,病痛或许能痊愈。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兴化仙游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尤以书法著称,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诗是蔡襄送别许寺丞赴任古田县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和财政压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面临外患,战争频繁,赋税繁重,民生困苦。蔡襄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深刻揭示了北宋时期战争频繁、赋税繁重、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诗中,蔡襄以大雪封门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友人此行的艰辛。他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更通过列举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战死士兵、征募士兵、国库耗费、边仓填满、赋税之外的兵器征收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沉重负担。诗的结尾,蔡襄寄望于友人能够务求均一,减轻百姓的病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民生改善的深切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揭示北宋时期战争频繁、赋税繁重、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并寄望于友人能够务求均一,减轻百姓的病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民生改善的深切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大雪拥都门”象征什么? A. 困境和艰辛 B. 丰收和喜悦 C. 和平和安宁 D. 繁荣和昌盛
诗中提到的“战死动万计”反映了什么? A. 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B. 和平的珍贵和可贵 C. 农业的丰收和繁荣 D. 商业的繁荣和昌盛
诗中提到的“赋税外,弓刀甲楯弩”反映了什么? A. 国家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B. 农业的丰收和繁荣 C. 商业的繁荣和昌盛 D. 和平的珍贵和可贵
诗中提到的“农牛半斤斧”反映了什么? A. 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 B. 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C. 和平的珍贵和可贵 D. 商业的繁荣和昌盛
诗中提到的“雕翎”象征什么? A. 军事需求和资源掠夺 B. 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 C. 和平的珍贵和可贵 D. 商业的繁荣和昌盛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