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又次前韵

《又次前韵》

时间: 2025-05-02 07:39:36

诗句

吁嗟天数不人由,举目江河万里愁。

为厉可无忠义鬼,觅封忍见笑谈侯。

功名只作无时看,气节须从险处留。

归去来辞非浪赋,曾知此老此心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9:36

原文展示:

吁嗟天数不人由,举目江河万里愁。
为厉可无忠义鬼,觅封忍见笑谈侯。
功名只作无时看,气节须从险处留。
归去来辞非浪赋,曾知此老此心不。

白话文翻译:

叹息天命不由人,抬头望去江河万里愁苦。
为了权势何必没有忠义的鬼,寻求封侯却忍受被人嘲笑。
功名不过是空暇时的打发,气节却必须在危险中保持。
归去来辞不是空洞的赋诗,曾经知道这个年纪,这颗心并不轻浮。

注释:

  • 吁嗟:叹息。
  • 天数:指命运、天命。
  • 举目:抬头看。
  • 为厉:为了权势。
  • 忠义鬼:忠诚和义气的人,形容缺乏正义感。
  • 觅封:寻求封爵,获得名利。
  • 笑谈侯:被人嘲笑与议论。
  • 功名:功绩和名声。
  • 气节:气节与操守。
  • 归去来辞:回归的辞章,指归隐的情怀。
  • 此老此心:指自己年纪大了,心境成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活动于南宋。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与道德观念,深受士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感受到命运无常、时事变幻而作。诗中表达了对权势与名利的无奈与反思,以及对忠义与气节的渴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期许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又次前韵》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开篇以“吁嗟天数不人由”引入,表现了天命与人力的相对无奈,令人深思。随后“举目江河万里愁”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孤独感。接下来“为厉可无忠义鬼,觅封忍见笑谈侯”更是揭示了在权力与名利的追逐中,忠义的缺失与自我价值的迷失。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功名视为无时之物,强调气节必须在险恶中坚持,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现实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最后“归去来辞非浪赋,曾知此老此心不”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与对内心真实状态的认同,流露出一种淡然与坚守的情感。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吁嗟天数不人由:叹息命运不由人,表明对人生的无奈与叹息。
  2. 举目江河万里愁:抬头望去,江河浩荡,却感到无尽的愁苦,象征着心灵的孤寂。
  3. 为厉可无忠义鬼:为了权势,竟然可以没有忠义之人,反映了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4. 觅封忍见笑谈侯:寻求封爵,却要忍受被人嘲笑,表现出对名利的无奈。
  5. 功名只作无时看:功名只是偶尔可以一观,强调其虚幻与不实。
  6. 气节须从险处留:气节必须在艰险之中坚持,体现出对理想的执着。
  7. 归去来辞非浪赋:归隐的辞章并非空洞之词,表明归隐之心的坚定。
  8. 曾知此老此心不:深知年华已逝,心志却依旧,表现出内心的成熟与坚定。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如“功名只作无时看,气节须从险处留”。
  • 比喻:通过江河的描写,隐喻人生的浩荡与愁苦。
  • 排比:强调了对名利与忠义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强调忠义与气节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最终体现出一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坚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天数:象征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控。
  2. 江河:象征人生的漫长与忧愁。
  3. 忠义鬼:象征对忠诚与正义的渴望。
  4. 功名:象征世俗的荣华与虚幻。
  5. 气节:象征精神的坚韧与理想的追求。
  6. 归去:象征对宁静生活与内心平和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天数”指什么?
    A. 天气
    B. 命运
    C. 年龄
    D. 位置

  2. 诗中提到的“忠义鬼”是指?
    A. 忠诚与义气的人
    B. 鬼魂
    C. 鬼怪
    D. 无情之人

  3. “功名只作无时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名利的渴望
    B. 对功名的无所谓
    C. 对功名的追逐
    D. 对功名的执着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但更侧重于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 陶渊明《归园田居》:与陈著的归隐情怀相似,但陶渊明更强调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平和,对比出不同的归隐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小重山·漠北云南路九千 小重山(立春日欲雪) 小重山(宴太守张公内翰作) 小重山 答叔问 小重山 小重山 苍虬示红豆诗,愧不能和,拈此报之 小重山 戊申中秋作 小重山六首 其六 拟葬花词 小重山六首 其五 惜春之五 小重山六首 其四 惜春之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愬苦 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飞字旁的字 无字旁的字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膝行肘步 业字旁的字 欧剑 奋矜伐德 犬马齿穷 阿其所好 眉南面北 藏头漏影 骨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执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