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1:40
原文展示:
蔽天才集雨,动地忽惊风。苎絮潜加力,杯觞稍费功。山川相映发,竹树失青葱。幼质知难久,茅檐溜已通。
白话文翻译:
天空被乌云遮蔽,大雨即将来临;地面突然刮起惊风。苎麻般的雪花悄悄增加了力量,饮酒作乐稍显费力。山川景色相互映衬,竹树失去了青翠的颜色。幼小的生命知道难以长久,茅屋的檐下已经滴水成流。
注释:
- 蔽天:遮蔽天空。
- 集雨:聚集雨水,指大雨即将来临。
- 动地:震动地面。
- 苎絮:指雪花,因其轻柔如苎麻纤维。
- 潜加力:悄悄增加力量。
- 杯觞:酒杯,代指饮酒。
- 费功:费力。
- 相映发:相互映衬,景色更加美丽。
- 失青葱:失去了青翠的颜色。
- 幼质:幼小的生命。
- 知难久:知道难以长久。
- 茅檐溜已通:茅屋的檐下已经滴水成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日雪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脆弱。首两句“蔽天才集雨,动地忽惊风”描绘了乌云密布、风雨欲来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接下来的“苎絮潜加力,杯觞稍费功”则巧妙地将雪花比作苎麻纤维,形象地表达了雪花的轻盈与力量,同时暗示了饮酒作乐的困难。后两句“山川相映发,竹树失青葱”进一步以山川和竹树的变化来衬托雪景的美丽,同时也隐喻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最后两句“幼质知难久,茅檐溜已通”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蔽天才集雨,动地忽惊风”:描绘了乌云遮天、风雨欲来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 “苎絮潜加力,杯觞稍费功”:将雪花比作苎麻纤维,形象地表达了雪花的轻盈与力量,同时暗示了饮酒作乐的困难。
- “山川相映发,竹树失青葱”:以山川和竹树的变化来衬托雪景的美丽,同时也隐喻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幼质知难久,茅檐溜已通”: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苎麻纤维,形象生动。
- 拟人:“苎絮潜加力”中的“潜加力”赋予了雪花以人的行为特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蔽天才集雨,动地忽惊风”中的“蔽天”与“动地”,“集雨”与“惊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冬日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蔽天:乌云遮蔽天空的景象。
- 动地:地面震动,风起云涌的景象。
- 苎絮:雪花,轻盈而有力。
- 山川: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化。
- 竹树:失去了青翠的颜色,象征生命的短暂。
- 幼质:幼小的生命,知难久。
- 茅檐溜已通:茅屋檐下滴水成流,象征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苎絮潜加力”中的“苎絮”指的是什么?
A. 苎麻纤维 B. 雪花 C. 棉花
- 诗中“山川相映发”表达了什么?
A. 山川的美丽 B. 山川的变化 C. 山川的静谧
- 诗中“幼质知难久”表达了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生命的坚强 C. 生命的无知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雨后的清新景象,与赵蕃的这首诗有相似的自然描写。
- 杜甫《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赵蕃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赵蕃《十二月二十九日雪三首》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赵蕃的诗更多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