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4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46:18
去迹来踪莫可寻,
辱人头面与衣襟。
若为虮虱虫蛆类,
亦享轩窗庭户阴。
六合中间不知数,
两仪化育亦何心。
手弹剑击皆迁怒,
只待霜风响竹林。
这首诗描绘了柳絮飘散的情景,去过的踪迹和来时的身影都难以寻觅。柳絮在空中飞舞,沾染了人的衣襟和面容,若说它们如同虮虱、虫蛆这类小虫,它们也享受着窗前和庭院的阴凉。天地之间的变化不知有多少,两仪(阴阳)孕育万物又何必用心。那些用手弹击琴弦的人所发的怒气,实际上都是对柳絮的迁怒,真只是在等待霜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陈普,字仲明,号白水,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主,具有人文关怀。
《柳絮》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与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柳絮飘散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柳絮的飘舞,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思考。开篇便以“去迹来踪莫可寻”引入,强调了柳絮的轻盈与无定,似乎在隐喻人生的短暂和脆弱。接着,诗人将柳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描绘了它们在衣襟上留下的痕迹,暗示着外界事物对人内心的影响。
诗中提到“若为虮虱虫蛆类,亦享轩窗庭户阴”,将柳絮与微小的虫类相提并论,显得有些无奈和悲观,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微小生命的敬畏与无奈。接下来的“六合中间不知数,两仪化育亦何心”更是将思考引向哲学的层面,问及天地之间的变化为何如此无心。
最后,诗人以“手弹剑击皆迁怒,只待霜风响竹林”收尾,表达了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感叹与无可奈何,似乎在等待着某种契机来打破这种无力感。这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使得全诗不仅仅是对柳絮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全诗通过柳絮的轻舞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深邃。
诗中提到的“去迹来踪”意指什么?
A. 柳絮的踪迹难以寻找
B. 柳树的生长
C. 诗人的情感
答案:A
“两仪化育”中的“两仪”指的是哪两种?
A. 冬夏
B. 阴阳
C. 南北
答案:B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哲理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