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3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37:19
葬无主墓碑
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
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
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
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
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
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
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
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
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
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
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
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在路上遇到一块石碑,傲然屹立于风雨之中。
停下来仿佛要看,云彩下面是一个无人认领的墓地。
碑文上写着戊申年,指算已有九十个秋天。
那时龙舟渡过长江,甲子轮回又是一周。
问这墓地的主人是谁,承平安定的祖宗。
也有周边的百姓,战死的骨骸埋在黄土中。
太祖南征时,发誓不杀一人。
他的孙子再度建立国家,天也报答他的仁德。
大河流淌着鲜血,这样的屠杀究竟是谁的罪?
潼关忽然失守,朝廷依旧在汴京和蔡州。
螳螂只知道捕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后。
今古之间的兴衰,令人对生者感到悲哀。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畹丘,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诚和勇气著称,在抵抗元朝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文天祥的诗作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哀痛,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灭亡之际,文天祥身处动荡的时代,深感国难与民生苦痛。他通过对一块无主墓碑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沉重、战乱的悲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葬无主墓碑》是一首深具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文天祥在诗中通过描写一块孤零零的墓碑,勾勒出历史的沧桑和人间的无常。诗的开头就以“亭亭傲风雨”来描绘碑的形象,象征着历史的坚定与不屈。接着通过对时间的追溯,提到“戊申岁”和“九十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
诗中反复提到的“承平百世祖”与“战骨委黄土”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与和平的珍贵。文天祥以对太祖的追忆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与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尤其是“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的比喻,警示人们在关注眼前利益时,需警惕潜在的威胁,彰显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和担忧。
整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当下社会的警醒,突显了文天祥作为一位忠诚的士人的悲壮与无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警醒,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存亡、民生苦痛的深切关怀,展现出一种忠诚与无奈的悲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戊申岁”指的是哪个年份?
“螳螂知捕蝉”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太祖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