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程朱之学四首

《程朱之学四首》

时间: 2025-05-02 10:47:19

诗句

大中岂难明,不偏立可得。

偏似扶醉人,中如正柱石。

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

一毫不可裒,一发不可益。

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

颜仁及曾孝,亦足立人极。

倘或增减之,病痛自千百。

立如偏重船,可坐见没溺。

形象亦易知,体段非不的。

奈何秦汉来,如瞽於五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7:19

原文展示:

大中岂难明,不偏立可得。
偏似扶醉人,中如正柱石。
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
一毫不可裒,一发不可益。
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
颜仁及曾孝,亦足立人极。
倘或增减之,病痛自千百。
立如偏重船,可坐见没溺。
形象亦易知,体段非不的。
奈何秦汉来,如瞽於五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道理其实并不难明白,只要不偏离就能得到。偏见就像是扶持醉汉的样子,而中庸之道就如同坚固的柱石。亭亭玉立的正道体,截然分明的天理法则。一点都不能增减,任何一点小的偏差都会导致无尽的痛苦。舜帝与尧帝治理的百姓,世世代代都要遵循程朱的教诲。颜渊与曾子也足以成为立人的榜样。倘若添加或减少,必定会造成千百种病痛。建立如同偏重的船,只能坐着看它沉没。形象虽然容易理解,但体段却并非无可指摘。然而自秦汉以来,世人却如同盲人一般看不清五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中:指中庸之道。
  • 不偏立可得:不偏离中庸之道就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 扶醉人:比喻帮助迷失方向的人,暗指偏见的引导。
  • 舜君与尧民:指中国历史上两个贤明的君主和他们的人民,象征着理想的治国之道。
  • 病痛:比喻因偏差而带来的问题与痛苦。

典故解析:

  • 舜君与尧民:舜和尧是中国古代圣君,代表理想的统治者。
  • 颜仁及曾孝:颜渊和曾子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体现了儒学的核心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于宋代,是一位致力于儒家思想研究的学者,他的诗作多围绕儒学与哲理进行探讨,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程朱之学四首》是陈普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思与总结,旨在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反对极端思想,提倡理性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通过对中庸之道的推崇,反映了作者对儒学传统的深厚理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扶醉人”与“正柱石”,形象地展示了偏见与中庸的对立,强调了在生活与治国理政中,保持中正之道的重要性。尤其是“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不仅仅是在历史上寻找楷模,更是在呼唤后人要以此为鉴,立身处世。诗的最后一两句“奈何秦汉来,如瞽於五色”,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中人们迷失的惋惜和无奈,隐含对当代人的警醒。整体来看,诗中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怀,展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中岂难明:强调中庸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 不偏立可得:强调坚持中庸的原则。
  • 偏似扶醉人:偏见是对误导的比喻。
  • 中如正柱石:中庸稳固如柱石。
  • 亭亭即道体:道理是高洁、理想的境界。
  • 截截皆天则:天理法则明确而严谨。
  • 一毫不可裒:一点偏差都不能有。
  • 一发不可益:任何小的增减都会造成后果。
  • 舜君与尧民:以舜与尧为榜样。
  • 万世作程式:倡导后人效法。
  • 倘或增减之:如果对道理有所增减。
  • 病痛自千百:将会带来无数的痛苦。
  • 立如偏重船:偏重的船终将沉没。
  • 可坐见没溺:只能眼睁睁看着失败。
  • 形象亦易知:道理容易理解。
  • 体段非不的:但其中的细节却并不容易把握。
  • 奈何秦汉来:历史的变迁让人失去方向。
  • 如瞽於五色:比喻人们对真理的盲目无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中庸与柱石进行比较,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中庸与理性的价值,批判偏见与极端的思维,呼唤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与古代圣贤的教诲,以求得内心的平和与理智的判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庸:代表平和、和谐的生活态度。
  • 柱石:象征坚固与稳定的道理。
  • :比喻人生的旅程,偏重则沉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孟子
    B. 舜与尧
    C. 老子

  2. “一毫不可裒”中的“裒”意指:
    A. 增加
    B. 减少
    C. 偏差

  3. 诗中比较偏见的比喻是:
    A. 正柱石
    B. 扶醉人
    C. 沉船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中庸》:儒家经典,探讨中庸之道。
  • 《论语》:孔子的言论,强调道德与理性的生活方式。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程朱之学四首》和王阳明的《传习录》,两者都强调理性与道德,但王阳明更加强调心的作用,而陈普则更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两者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反映了宋明理学的不同侧面。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湖二月二十日 西湖竹枝 其一 辛未秋湖上寓居,门对花港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五 西湖柳枝词 其一 西湖退省庵谒彭雪琴尚书赋呈 其一 西湖竹枝词二首 其一 西湖答家兄茂初见寄 西湖四首 其一 西湖十景册为唐饬轩题 其九 芦汀归雁 西湖月 丁亥葭月之望雨中泛舟西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邑字旁的字 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乡耆 包含屿的词语有哪些 不识一丁 叶结尾的成语 册奏 比字旁的字 要害之处 莺莺燕燕 戈结尾的成语 生字旁的字 失光落彩 求福禳灾 角字旁的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手板 牙字旁的字 闻香下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