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0:31
书苍寒堂壁二首
作者: 张镃 〔宋代〕
隔竹红梅酷似桃,政宜修涧绿周遭。
武陵风景何时别,不绝人来意更高。
在竹林的另一边,红梅花盛开,颜色看起来与桃花相似,真是应当在这条幽静的小溪旁修建一座别致的房子。武陵的风景,何时才能再见呢?人们在这里的心意却更加高涨。
“武陵”源自《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乡,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武陵的提及,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赞叹。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韶,号仰山,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常融入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自然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诗人生活于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向往与欣赏。首联以“隔竹红梅酷似桃”开篇,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画面,红梅与桃花的相似,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还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接着“政宜修涧绿周遭”一语,诗人希望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能够建一处清雅的居所,表达了对自然归宿的渴望。
下联“武陵风景何时别”则引入了更深的情感思考,武陵的美景让人难以忘怀,既是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而最后一句“不绝人来意更高”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之情,意境深远,情感饱满,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比喻(“红梅酷似桃”)、对仗(如“修涧绿周遭”)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画面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反映了诗人对乡土情怀的深切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红梅”与哪种花相似?
诗人希望在什么地方修建住所?
“武陵”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张镃的诗更注重于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