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观军装十咏·铠

《观军装十咏·铠》

时间: 2025-05-07 18:44:21

诗句

丝串镂文银,高城日照鳞。

擐来曾搅阵,一镞不伤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44:21

原文展示:

观军装十咏·铠 高启 〔明代〕 丝串镂文银,高城日照鳞。擐来曾搅阵,一镞不伤身。

白话文翻译:

用银丝串起的铠甲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阳光照耀下如同鱼鳞般闪耀。穿上它曾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从未被箭矢所伤。

注释:

  • 丝串镂文银:指用银丝串联起来的铠甲,上面雕刻有精细的花纹。
  • 高城日照鳞:形容铠甲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鱼鳞一般。
  • 擐来曾搅阵:擐(huàn),穿。搅阵,指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 一镞不伤身:镞(zú),箭头。指穿上这件铠甲后,即使在战场上也未曾被箭矢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选自《观军装十咏》,是一组描写军装的诗,反映了作者对军旅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观军装十咏》是高启在观察军装时所作的一组诗,通过对军装的描写,展现了军人的英勇和军装的坚固,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和军人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铠甲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其精美和坚固。首句“丝串镂文银”描绘了铠甲的材质和工艺,银丝串联,雕刻精细,显示出其高贵和精致。次句“高城日照鳞”则通过阳光下的闪耀,形象地描绘了铠甲的外观,如同鱼鳞般的光泽,既美观又实用。后两句“擐来曾搅阵,一镞不伤身”则强调了铠甲的实用功能,即使在激烈的战场上,也能保护战士不受伤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对铠甲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军人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丝串镂文银”:通过“丝串”和“镂文”两个动作,描绘了铠甲的制作过程和精美外观,银质的材质更显高贵。
  • 次句“高城日照鳞”:利用“高城”和“日照”两个场景,增强了铠甲的光泽感,“鳞”字则形象地比喻了铠甲的外观。
  • 第三句“擐来曾搅阵”:“擐来”表示穿上,“搅阵”则是冲锋陷阵的意思,这里强调了铠甲的实战功能。
  • 末句“一镞不伤身”:通过“一镞”和“不伤身”的对比,突出了铠甲的保护作用,即使在战场上也安全无虞。

修辞手法:

  • 比喻:“高城日照鳞”中的“鳞”字,将铠甲的光泽比作鱼鳞,形象生动。
  • 夸张:“一镞不伤身”中的“一镞”强调了铠甲的坚固,即使是最锋利的箭矢也无法穿透。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铠甲的描写,展现了其精美和坚固,同时也表达了对军人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铠甲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反映了作者对军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丝串”、“镂文”、“银”、“鳞”、“镞”。
  • 详细解释:“丝串”和“镂文”描绘了铠甲的制作工艺,“银”和“鳞”则描绘了铠甲的外观,“镞”则强调了铠甲的防护功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丝串镂文银”描绘了铠甲的什么特点? A. 材质 B. 工艺 C. 外观 D. 功能
  2. “高城日照鳞”中的“鳞”字比喻了什么? A. 鱼 B. 铠甲 C. 阳光 D. 战场
  3. “一镞不伤身”强调了铠甲的什么作用? A. 美观 B. 坚固 C. 轻便 D. 舒适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 王昌龄《出塞》:通过对边塞军人的描写,展现了军人的英勇和边塞的艰苦。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观军装十咏》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都涉及军旅生活,但高启更多地赞美了军装和军人的英勇,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高启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军装研究》:详细介绍了古代军装的种类、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观军装十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谨和老人初冬寓笔十绝 其九 峡中 六月六日宿观音寺次朝南韵二绝 应提刑招饮北山 恭和御制赐吴叔告已下闻喜宴诗 哭都城火 下元节后省试进奏院吏 敬和老人览镜 发龙州 端平三年春帖子词·贵妃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抓紧 黹字旁的字 脑子生锈 署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创钜痛深 木字旁的字 包含瞑的词语有哪些 爿字旁的字 酒人 四海他人 颠倒乾坤 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布帛菽粟 鼠字旁的字 橘中叟 亠字旁的字 相门相种 披星戴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