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4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46:05
胡达孝水墨妙绝一世,为余作枯松孙枝石间老
东斋归自涴花里,访我弄泉惠山趾。
随身万里只孤舟,一簪不曾著行李。
忽拈远物出袖中,乃是孔明庙前古柏阆州松。
径从平地便起立,上穿屋瓦到青穹。
老蛟脱鳞乾见骨,厥孙碧丝作须发。
石间霜皮二千尺,石似孤根根似石。
硬根瘦干未要论,叶间犹带汉唐春。
岁久亦无苔藓痕,只有雪山之雪玉垒云。
却收松柏半天里,儿上卷来一张纸。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诗人从浣花的地方回到东斋,与人游玩惠山的泉水。虽然他携带的只是孤舟,行李却没有任何物品。忽然,他从袖中拿出一件远道而来的物品,竟然是孔明庙前古柏的松树。它从地面直立而起,直穿过屋顶,直达天空。
老蛟脱去鳞片,露出骨骼,松树的枝叶像是碧绿的胡须。石间的霜皮有两千尺之高,石头看似孤立,根部却似乎也在岩石中。虽然干瘦的根不值得一提,但叶间仍蕴含着汉唐时期的春天气息。岁月久远,没有苔藓的痕迹,只有雪山上的雪和云层堆积成的玉垒。最后,他将松柏收起,孩子们在旁边卷来了一张纸。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细腻的自然描写闻名,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松树与石间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杨万里的这首诗,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观察。诗人在描绘松树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呈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开头部分的“东斋归自涴花里,访我弄泉惠山趾”,一方面描绘了诗人游玩的情景,另一方面也为后文的松树描写做了铺垫。
松树的形象在诗中是核心,诗人通过“径从平地便起立,上穿屋瓦到青穹”,展现了松树的挺拔和坚韧,象征着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老蛟脱鳞乾见骨”,则将松树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与灵动感。这种拟人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而“岁久亦无苔藓痕,只有雪山之雪玉垒云”则蕴含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变,松树在经历岁月后依然保持生机,体现了自然的恒常与生命的坚韧。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淡泊与超然。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人游玩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松树与哪个庙宇相关?
诗的主题主要是?
以上是对《胡达孝水墨妙绝一世,为余作枯松孙枝石间老》这首诗的全面解析,包含了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测试及相关作品推荐等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