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定风波 佛会

《定风波 佛会》

时间: 2025-05-02 07:54:37

诗句

贝页宣声动法筵,月华灯影照婵娟。

半是伤春眉黛敛。

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

七宝幡成红绶带,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

总是玉人看不了。

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54:37

原文展示:

贝页宣声动法筵,月华灯影照婵娟。
半是伤春眉黛敛。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
七宝幡成红绶带,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
总是玉人看不了。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法会中,贝页的声音响起,仿佛动摇了法筵,月光下的灯影投射出柔美的身影。此时,伤春的情绪让人眉头紧蹙,泪水常常沾染着妆容。七宝的幡旗如红色的绶带,人在如梦似幻的温柔乡中,仿佛置身于白云之下。然而,这一切的美好,似乎都是那玉人所无法享受的,烦恼如同静默的炉烟,愁苦无言。

注释:

  • 贝页:古代一种乐器,声调柔和,常用于宗教仪式。
  • 法筵:佛教法会的席位,象征着庄重和神圣。
  • 婵娟:指美丽的女子,常用以形容月光下的女子。
  • 眉黛:女子用来描绘眉毛的颜料。
  • 七宝幡:佛教中用七种珍宝制成的幡旗,象征尊贵和吉祥。
  • 楞伽:指《楞伽经》,佛教经典之一,常被引用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雯,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婉约细腻见长,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其诗词多以女性视角出发,探讨情感与生命的哲学。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一个佛教法会的场合,诗人在法会中感受到的寂静与美好,让她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难以言喻,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烦恼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定风波 佛会》通过对法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情感体验。开头的“贝页宣声动法筵”,以音乐的动感引入,似乎将人带入一种庄重而又神圣的氛围中。而月华灯影的描写,更是将这一场景的宁静与美丽衬托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接下来的“半是伤春眉黛敛”,则转入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哀愁,眉黛的敛起象征着内心的压抑,泪珠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这种情感的延续与深化,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的张力。

“七宝幡成红绶带”的意象,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表现,更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随着“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的描写,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脱与宁静的境界,但最终又回归到对美好无法拥有的感慨中。

最后的“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将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人生困扰的深刻思考,仿佛在静默中诉说着无尽的烦恼与孤独。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李雯细腻的感情和深邃的哲思,既有对美好的追求,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贝页宣声动法筵:乐器声响起,震动了佛教法会的气氛,暗示一种神秘的氛围。
  2. 月华灯影照婵娟:月光和灯影交相辉映,映照出美丽的女子,营造出一种梦幻的场景。
  3. 半是伤春眉黛敛:因伤春而收敛的眉毛,表达了内心的忧伤与思念。
  4. 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泪水常常沾染着粉妆,象征着悲伤的情感无处不在。
  5. 七宝幡成红绶带:七宝的幡旗如红色的绶带,代表着吉祥与尊贵。
  6. 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人们似乎在美好的梦境之中,身处于白云环绕的温柔乡里。
  7. 总是玉人看不了:美好却无法享受,暗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8. 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烦恼如同无言的静默,表现出对人生困扰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七宝幡”比作“红绶带”,增强了视觉效果与文化内涵。
  • 拟人:通过情感的寄托,使自然景象似乎也有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工整的对仗,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苦与乐,反映出诗人对情感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贝页:象征音乐与庄重的场合,代表灵性的启迪。
  • 月华:象征纯洁与美好,暗示内心的渴望。
  • 七宝幡:象征吉祥与尊贵,反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烦恼:象征人生的困扰,反映出无奈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法筵”指的是什么? A. 音乐会
    B. 佛教法会
    C. 盛宴

  2. “月华灯影照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 A. 皓月
    B. 美丽的女子
    C. 诗人

  3. 诗中表现出对人生什么的思考? A. 富贵荣华
    B. 无常与烦恼
    C. 名声地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与同样以佛教哲理为主题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均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但风格上显得各有不同,李雯的诗更为细腻柔情,而白居易则更为直接和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文学》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前蔚州崔使君 射雕骑 寄云台观田秀才 旅次寄贾岛兼简无可上人 江亭赠别 题吴发原南居 山中作 赠友人边游回(一作薛能诗) 集宿姚侍御宅怀永乐宰殷侍御 寄襄阳王公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呼天叩地 戈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光解作用 怨疾 米字旁的字 火字旁的字 斿贡 辞托 忠鲠不挠 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同字框的字 谮慝 星离雨散 兴复不浅 不为戎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