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济南杂诗五首 其一

《济南杂诗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4-30 22:43:09

诗句

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

四十二年弹指过,却疑行处是前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3:09

原文展示

儿时曾过济南城,
暗算存亡只自惊。
四十二年弹指过,
却疑行处是前生。

白话文翻译

我小时候曾经走过济南城,
暗自算计生死存亡,只感到惊恐。
四十二年一晃而过,
却怀疑自己走过的地方是前世的记忆。

注释

  • 济南城:指的是中国山东省的省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暗算存亡:暗自思索生死问题,可能指对自己命运的焦虑。
  • 四十二年:指作者从童年到现在,时间的流逝。
  • 弹指过:形容时间如指间沙子般飞逝。
  • 前生:指的是轮回中的前世,表示对过去的深刻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子明,号天弓,金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及历史感,风格清新、真挚,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和人事。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元好问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济南作为他童年时的记忆,是他心灵的寄托之地,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儿时在济南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篇提到济南城,不仅是地点的回忆,也是情感的寄托。第二句提及对生死的思考,暗示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对命运的无奈和惊恐。接下来的“弹指过”则直白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时光的迅速流逝,四十二年的光阴在指尖之间悄然逝去,似乎让人感到一阵心酸。最后一句“却疑行处是前生”,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前世今生的思索与迷茫。这种对时间的哲学思考与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让整首诗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儿时曾过济南城:忆起童年时光,曾经走过的地方,带着亲切的记忆。
  2. 暗算存亡只自惊:因思索生死问题而感到恐惧,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3. 四十二年弹指过:时间飞逝,四十二年仿佛一瞬间,让人感叹不已。
  4. 却疑行处是前生:在时间的回溯中,产生了对前世的思考,仿佛经历过相似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弹指”形容时间的短暂,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最后一句“却疑行处是前生”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往事的疑惑与思索。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回忆与时光的对话,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时间的无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济南城:象征着童年与回忆,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 生死存亡:代表人生的根本问题,引发思考。
  • 四十二年:时间的象征,体现人生的长河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城市是?

    • A. 北京
    • B. 济南
    • C. 南京
    • D. 上海
  2. “四十二年弹指过”中“弹指”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时间的漫长
    • B. 时间的短暂
    • C. 生命的无常
    • D. 童年的美好
  3. 诗中表现对生死存亡的思考,表示作者的心态是?

    • A. 平静
    • B. 惊恐
    • C. 幸福
    • D. 忧伤

答案

  1. B. 济南
  2. B. 时间的短暂
  3. B. 惊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元好问的这首诗更显得沉重与内省,而李白则是豪放与洒脱。两者在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关注于享受当下,后者则是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金元诗词选》
  • 《元好问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生查子 法惠寺横翠阁 海市(并叙) 六观堂老人草书 陆莲庵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更漏子·送孙巨源 塔前古桧 赠李道士 与潘三失解后饮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罚薄不慈 满目荆榛 黽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酉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马轴 一锤子买卖 精手 汩乱 包含氧的词语有哪些 酿乱 克己奉公 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逐的成语 黑字旁的字 穷则变,变则通 聚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