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3:59
官军后还西涧草堂
作者:马治 〔明代〕
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
东西南北人,坏屋敢求安。
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
一市人尽虚,衡门驻旌竿。
还家动盈月,瓶粟久已殚。
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
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
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
扫地山气润,开轩水声寒。
留榻依故处,援琴较初弹。
宾客稍稍来,畦蔬亦朝飡。
坐中谈时事,废食各永叹。
西峰数里外,草窃除岂难。
盛夏兵既集,翱翔彼河干。
乃知荆扬交,蝶血原野丹。
频年劳人马,未得贼肺肝。
憧憧往来地,供亿困百端。
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
这一场战争一旦开始,十个房子里有九个被毁。
四面八方的人们,破房子里又能求得安宁吗?
昨天听说府里的士兵来了,赤脚奔向荆棘丛。
市场上的人全都空虚,门口挂着战旗。
回家时,满月已动,储存的粮食早已耗尽。
幸好在西涧之西,我的草堂刚好宽敞。
竹林最为安宁,雨后景色才开始干爽。
石桥无法支撑,只得再造一座来抵御风浪。
扫地的山气湿润,开窗能听到水声寒冷。
留在旧处的榻上,拨动琴弦再弹初曲。
宾客们陆续而来,菜畦也能朝夕供餐。
坐在一起谈论时事,吃饭的心情全都变成叹息。
西峰数里之外,割草又岂会困难。
盛夏时节兵已集,翱翔在那河边的干涸地。
这才知道荆州与扬州交战,牛羊的血涂满了原野。
多年劳苦的士兵,未能得到贼的心肝。
来往的人们,满怀困惑,供给生活的百般艰难。
我生于这个时代,飘荡在外,愧怍于飞扬的鸿鹄。
作者介绍:马治,明代诗人,生于动荡时期,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以自身的遭遇为背景,描绘了战后的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马治的《官军后还西涧草堂》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乱后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困苦的作品。诗中开篇便以“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引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战后生活的窘迫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混乱中失去家园的痛苦,而“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则显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在环境描写上,马治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表现出一丝生机与希望,但随之而来的“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则又传达出无奈与艰辛。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背后却隐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战后的凄凉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结尾的“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预示着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渺小与无力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集中在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反思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十室九不完”意指:
A. 十个房子都完好
B. 许多房子被毁
C. 所有人都安全
“昨闻府兵下”中的“府兵”指的是:
A. 老百姓
B. 地方军队
C. 外敌
整首诗歌的主题主要是:
A.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B. 对战争的批判与反思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但马治的诗更关注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杜甫的诗则更具历史感,关注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