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2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25:22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在白沟河边的边塞地区,年年都有送迎外族使者的事务。
外族的马常常来这里狩猎狐狸和兔子,而汉朝的士兵却不知如何传递烽火信号。
万里之外的农田与边墙相连,幽燕地区的桑树叶子在河原上显得暗淡无光。
棘门旁的灞河上,孩子们在玩耍,而李牧和廉颇这样的历史人物就不必再提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致力于政治改革,著有《资治通鉴》、《宋史》等。王安石的诗歌风格清新、深刻,注重现实主义,关心社会民生。
《白沟行》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边疆民族关系复杂、战事频繁的年代。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防安全和边境事务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边疆的困境。
《白沟行》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环境的诗,王安石通过对白沟河边缘的描写,展现了外族与汉族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提到的“送迎蕃使年年事”,让人感受到当时边境的紧张与不安,外族的使者频繁出入,说明了民族关系的微妙。接下来的“蕃马常来射狐兔”,则暗示了外族的入侵和猎猎的威胁,而汉兵不知传烽燧,则表现出汉朝在边防上的无能与迷茫。
在后续的描写中,王安石用“万里鉏耰接塞垣”展示了农田与防线的紧密相连,寓意着边防政策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反映出当时经济与军事的关系。而“幽燕桑叶暗川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贫瘠和凋敝,暗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苦。
最后的“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象征着历史英雄的无奈与现实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历史英雄时代的缅怀与对当下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动荡、战争的无奈与历史的沉重,表达了对国家安全和民生的深切关注。
白沟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安石
C. 杜甫
D. 白居易
"蕃马常来射狐兔"中的"蕃"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汉族
B. 外族
C. 农民
D. 士兵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谁?
A. 屈原
B. 李牧、廉颇
C. 诸葛亮
D.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