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4:08
塞下感怀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塞下闲为客,乡心岂易安。
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竟日风沙急,临秋草木残。
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
在边塞作客,心中乡愁难以平静。
行程已经超过万里,身处异乡依旧孤寒。
整日风沙急促,临近秋季草木凋零。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拂去剑上的尘土,回首往事?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以边塞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本诗创作于唐代,作者身处边塞,常年征战,心中怀念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士兵的孤独与无奈深深影响了诗人的创作。
《塞下感怀》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无奈感慨。诗的开头“塞下闲为客”,描绘了诗人身处边疆的孤独与无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乡心岂易安”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沉重与复杂,乡愁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诗中“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更是生动地展示了漫长征途的艰辛与内心的孤独,身处异乡的诗人,虽有壮志凌云,却难以实现归乡的愿望。
“竟日风沙急,临秋草木残”,通过描绘边塞的恶劣环境,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感,风沙与秋季的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则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期盼,何时才能归故里,拂去身上的尘土,重返平静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对历史、对自我的深刻思考。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属的渴望。
诗人身处的环境是什么?
诗中提到“乡心岂易安”,表达了什么情感?
“何年方致主”中的“主”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