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5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51:49
江上孤臣一片心,几经漂没水痕深。
极怜撑住即从古,正恐崩颓或自今。
藓蚀秋螺残老翠,蟂鸣春雨落空音。
好携双鹤矶头坐,明月中宵一朗吟。
在江边,我这孤独的臣子怀着一片深情,经历了多少次漂流,水痕却依然深刻。
我极为怜惜这撑起一切的力量,它自古以来便如此,但我担心它在今时今日会崩溃。
秋天的苔藓侵蚀了残存的螺壳,春雨中蟂蟀的鸣叫在空中回荡。
我真想携带双鹤在矶头静坐,明月下的深夜悠然吟唱。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晚号心斋,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心学的创立者之一,其学说影响深远。王守仁在官场上经历了多次波折,晚年在江西、浙江等地从事教育与著述。
本诗创作于王守仁晚年,他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常常怀念过往的岁月,表达了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忧虑,同时也渴望与自然的和谐。
这首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孤独和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通过“孤臣”和“漂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忧愁,体现出他作为一个臣子的忠诚与悲哀。接着,诗人以“藓蚀秋螺”描绘自然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表现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宁静和闲适,诗人希望与双鹤共坐,吟唱明月之下,体现出他对内心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这种对比既显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深度。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孤臣”指的是谁?
A. 一位忠臣
B. 一只孤独的鸟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A
“藓蚀秋螺”中的“藓”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气候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答案:B
“明月中宵一朗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A. 追求权力
B. 渴望宁静的生活
C. 希望旅行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