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登景德塔

《登景德塔》

时间: 2025-08-07 18:59:14

诗句

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7 18:59:14

诗词名称: 登景德塔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白话文翻译:

我站在高耸的塔顶,向北望去是太行山。
城市的房屋如同蚂蚁般渺小,笼罩在尘雾之中。
想到这些房屋里的人,究竟有多少人在闲适地享受生活?
鸡鸣声起,四散的人们开始归家,夜幕降临,他们相聚在一起。
万物各有其自我,谁才是聪明人,谁又是愚蠢者呢?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排斥,而高贵的气息则难以攀附。
我心中愧疚未能与之平等,低头一笑,却也显得无奈。


注释:

  • 千仞:形容极高的样子,指塔的高度。
  • :城市、村落。
  • 蔽亏:遮蔽、遮挡。
  • 鸡鸣:指鸡叫,象征黎明或归家的时间。
  • 贱气、贵气:指人们的地位和气质。

典故解析:

  • 太行山:古代名山,象征着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 鸡鸣: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生活的节奏和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提倡新法,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诗歌方面,王安石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善于描绘山水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登景德塔》创作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境愈发沉重。此诗是他在登高远眺后,思考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感悟,表现了对人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登景德塔》是一首表现人生哲理的诗作,通过高塔的视角,王安石对生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整首诗以“高”与“低”的对比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诗人站在高处,俯视下方的城市,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生活的繁忙。他用“邑屋如螘蚁”形象地描绘了城市的微不足道,反映出人们在尘雾中迷失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引入了鸡鸣和归家的意象,暗示着生活的规律和人们的归属感。接着,诗人思考了“贤与顽”的问题,质疑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反映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索。最后的几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无奈,尽管站在高处,但他对自身的反思使他感到自卑与无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放身千仞高:强调站在高处的视角,暗示对生活的洞察。
  2. 北望太行山:太行山象征着巍峨的自然,表现出诗人追求高远理想的心态。
  3. 邑屋如螘蚁:对人类社会的隐喻,暗示城市生活的微小与琐碎。
  4. 蔽亏尘雾间:表现出城市被尘雾笼罩,象征迷茫与无助。
  5. 念此屋中人:引发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揭示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6. 鸡鸣起四散: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生活的规律,暗示归属感。
  7. 物物各自我: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与社会的多样性。
  8. 谁为贤与顽:思考社会对人的评判标准,探讨人性的复杂。
  9. 贱气即易凌:反映社会地位的浮动,强调低贱的易受排挤。
  10. 贵气即难攀:高贵的地位难以企及,表现出对不平等的无奈。
  11. 愧予心未齐:表达内心的愧疚与对自身的反思。
  12. 俛首一破颜:低头一笑,表现出无奈与自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邑屋如螘蚁”,通过比喻强调城市的渺小。
  • 对仗:诗中各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鸡鸣”,引发对生活规律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高处的视角,探讨了人生哲理,反映了王安石对世事的深邃思考,展现了对人性、地位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理想、追求。
  • :象征社会地位的卑微与渺小。
  • 鸡鸣:象征生活的规律与归属感。
  • 太行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邑屋如螘蚁”中的“邑”指什么? a) 乡村
    b) 城市
    c) 山谷
    答案:b) 城市

  2. “贱气即易凌”是什么意思? a)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忽视
    b)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排斥
    c)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接受
    答案:b) 低贱的气息容易被排斥

  3. 此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c) 对战争的描写
    答案:b)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高远的理想,但王安石更注重社会与人性思考,而李白则侧重对自然的赞美与个体情感的宣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答梁大夫断求息缘以跻高蹠兼简清臣大夫 答李正议见贻 答李先生 答江邻几 答和邻几元夕圣俞及予过之 答公懿以屡游薛园见诒 答方佑甫感怀见示之作 答范景仁叹花花在相国寺近舞场 答杜孝锡观乡老堂 答崔象之见谢之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泥滑 楚楚可爱 淡泊明志 十字旁的字 竹字头的字 癶字旁的字 鎗鎗 三年化碧 工具书 怪开头的成语 黽字旁的字 见字旁的字 贝装 血脉相通 龃龉不合 包含广的成语 投闲置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