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3:49
《书南事》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大梁国南门,馹骑方腾趋。
波波一何急,蛮寇围番禺。
番禺本无备,前赖魏大夫。
大夫筑子城,今得守以须。
兵虽不满万,闭壁堪指呼。
老幼转木石,壮健操矛弧。
廪库得以完,日月不易图。
城中旧无井,魏凿安辘轳。
魏由飞语去,不使立外郛。
古称时有待,浅薄皆谓纡。
曲突与烂额,看取报功殊。
在大梁城的南门,骑兵急速赶来。
波涛汹涌,蛮族围攻番禺。
番禺本来没有防备,幸好有魏大夫。
大夫修筑了城池,现在得以守卫。
虽然兵力不足一万,但闭门守卫还是可以号令。
老弱搬运木石,壮年人则操持弓矢。
粮仓得以完备,日月也不会白白流逝。
城中原本没有水井,魏大夫打凿了辘轳。
魏大夫因飞速的消息而去,不让敌人靠近城外。
古人称修备有待,浅薄的人总是认为繁琐。
注意曲突与烂额,看看能否获得不同的功劳。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在表现政治时事、抒发个人情感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尤其在纪实诗和描写边塞战争方面颇具风格。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南方的蛮族入侵,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梅尧臣通过描写魏大夫的英勇与智慧,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勇气,反映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雄行为的赞美。
《书南事》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绘,同时也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诗中通过魏大夫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将领,他不仅能建立防御工事,还能动员民众共同抵御敌人。这种对集体力量的强调,反映了梅尧臣对团结和合作的信念。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运用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急迫与民众的团结。通过“老幼转木石,壮健操矛弧”的描写,生动刻画了人们为家园奋战的场景,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梅尧臣在诗中也体现了对物质准备的重要性,如“廪库得以完”,显示了战争中对资源的重视。而“城中旧无井,魏凿安辘轳”则指出在战备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强调了战斗不仅仅在于兵力的多寡,更在于后勤保障。
整首诗在叙述中融合了紧迫感与希望,展现了在危机中寻求生存与反抗的决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集中了对战斗的紧迫感、对团结合作的强调,以及对后勤保障重要性的认识,传达了在危机中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胜利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魏大夫主要负责什么?
A. 统帅军队
B. 修筑城池
C. 收集粮食
D. 训练士兵
诗中提到的“老幼转木石”主要指什么?
A. 年龄的差异
B. 大家共同参与
C. 劳动力不足
D. 资源匮乏
诗中提到的“廪库得以完”说明了什么?
A. 食物充足
B. 防守能力强
C. 战斗胜利
D. 资源短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