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2:58
出塞三首 其二
作者: 江源 〔明代〕
兵出塞垣通,金鞭指铁骢。
将军下天上,杀气绕湟中。
受命边沙远,防秋鼓角雄。
匈奴犹未灭,何处欲输忠。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出征的场景:士兵们在边塞出征,金色的鞭子指挥着铁色的骏马。将军如同从天降临,周围弥漫着杀气。接受命令的士兵们驻守在遥远的边沙上,警惕着秋天的号角与鼓声。匈奴尚未被消灭,我们又何处去表达我们的忠诚呢?
江源,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主要以其边塞诗闻名。他的诗作多关注军事、边疆和民族关系,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对峙时期。诗人以边塞为题材,表达了对战士们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人对国家的忠诚。
《出塞三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战斗气息与爱国情怀的边塞诗。诗中通过描绘将军和士兵出征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首句“兵出塞垣通”直接点明了出征的主题,紧接着“金鞭指铁骢”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出将军的威严与战马的强壮,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激昂的气氛。
“将军下天上,杀气绕湟中”这两句中,将军的形象几乎被神化,仿佛他是天降的战神,四周弥漫的杀气则暗示着战争的迫近。后面的句子则转向了士兵的角色,强调他们在遥远的边疆守卫,面对秋天的号角与鼓声,时刻准备迎接战斗。
最后一句“匈奴犹未灭,何处欲输忠”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匈奴的威胁犹存,使得士兵的忠诚与牺牲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结尾不仅点明了战争的持续性,也引发了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了边疆的壮丽与战争的惨烈,传达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对士兵的敬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饱含激情的时代。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忠诚,强调了国家安危的重要性以及对士人忠诚的期待。通过对边关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传达出一种悲壮的爱国情怀。
诗中“金鞭指铁骢”意指什么?
A. 指挥战马
B. 形容士兵的勇敢
C. 描述战争的残酷
“匈奴犹未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期待
B. 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C. 对敌人的轻视
诗中提到的“秋鼓角雄”是指什么?
A. 秋天的景象
B. 战争的号角声
C. 士兵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