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6:24
《江神子/江城子 和陈仁和韵》
玉箫声远忆骖鸾。几悲欢。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绮窗闲。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远处传来的玉箫声让我想起了骖鸾的意象,心中感到几多悲欢。披着轻罗衣衫,且在花前痛快饮酒,不要留下残酒。归去时,小窗外明月依旧高挂,云朵轻轻飘过,竹影摇曳。吴地的霜寒,似乎已经在鬓发上留下了斑白的痕迹。绮丽的窗前,闲暇时梦中回环。告诉东风,我的归意似有似无。姑苏台下的芳草路上,含泪遥望那小屏山。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和抗金名将。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写人生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
《江神子/江城子》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心境的复杂交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归隐生活的渴望。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玉箫声远”引入,高远而清幽的箫声令人联想到骖鸾,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诗意的境界。接下来的“几悲欢”,则表现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复杂。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当下的珍惜,虽然心中充满忧虑,但在美好的花前,他选择放下过往,尽情享受当下的欢乐。接着“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表现了归家的期盼与宁静的夜晚,明月与竹影则象征了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词的尾声通过“说与东风”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最后的“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则是一种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且动人。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音韵和谐,是辛弃疾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整首诗透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辛弃疾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江神子/江城子》的作者是谁?
“玉箫声远忆骖鸾”中的“骖鸾”指的是什么?
词中提到的“吴霜”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