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曲江

《曲江》

时间: 2025-05-07 19:46:23

诗句

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

无穷罗绮填花径,

大半笙歌占麦畦。

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

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46:23

原文展示: 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 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 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 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

白话文翻译: 阳光照耀下,香尘随着马蹄飞扬,风吹起波浪,溅起水花多次拍打堤岸。 无数华丽的衣裳填满了花间小径,大部分的笙歌声占据了麦田。 飘落的柳絮覆盖了其他树木的白色,娇嫩的黄莺学着其他鸟儿的啼叫。 只因为频繁有燕子飞来蓬洲的客人,引得游人如迷一般离去。

注释:

  • 香尘:指马蹄扬起的尘土,因马行处常有香气,故称香尘。
  • 罗绮:指华丽的衣裳。
  • 笙歌:指笙箫等乐器演奏的音乐。
  • 蓬洲:传说中的仙岛,这里可能指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章碣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闹而繁华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一个繁华场景。诗中“日照香尘逐马蹄”和“风吹浪溅几回堤”描绘了动态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活力和动感。“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则通过对比,展现了人文活动的繁华和热闹。最后两句“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暗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日照”和“香尘”描绘了一个明亮的早晨,马蹄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
    • 第二句“风吹浪溅几回堤”继续以自然景象为主,描绘了风吹动水面,浪花拍打堤岸的情景。
    • 第三句和第四句通过“罗绮”和“笙歌”描绘了人文活动的繁华,花径和麦畦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最后两句通过“频燕”和“游人”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吸引人的场景,游人被吸引,仿佛迷失在其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尘逐马蹄”中的“香尘”比喻马蹄扬起的尘土。
  • 拟人:如“娇莺更学别禽啼”中的“娇莺”被赋予了学习的能力。
  • 对仗:如“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中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香尘、马蹄、风、浪、罗绮、笙歌、落絮、娇莺、燕、游人。
  • 详细解释:香尘和马蹄描绘了动态的场景,风和浪增加了画面的动感,罗绮和笙歌展现了人文的繁华,落絮和娇莺增加了画面的细腻感,燕和游人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香尘”指的是什么? A. 花香 B. 马蹄扬起的尘土 C. 风吹起的尘土 D. 花瓣
    2. “无穷罗绮填花径”中的“罗绮”指的是什么? A. 花瓣 B. 华丽的衣裳 C. 笙歌 D. 麦田
    3. 诗中“娇莺更学别禽啼”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战乱后的长安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全唐诗》、《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栗区村与无斁别 遐观栖辞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六 返迷辞 次韵信守李秬二首一 同鲁直文潜饮刑部杜君章家次封丘杜观仲韵 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 寄怀寿光主簿四叔父 累得周同年锷书 陌上花八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患累 厅子军 开足马力 利缰名锁 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禽息鸟视 身字旁的字 中规 泾清渭浊 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豕字旁的字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忏拔 虎字头的字 攻开头的成语 父字头的字 坐标 入字旁的字 包含阐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