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7:57
过荻塘次韵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平林历历晓云迷,津堠将迎客棹西。
千古兴亡泰伯国,一川经纬锹公堤。
雨添柳色成蛾绿,春剩花香散麝脐。
去去苕城知不远,摩挲老眼看山溪。
在平林之中,晨曦中的薄云朦胧迷离,渡口的堤岸即将迎来西行的客舟。
千古以来,兴亡的故事与泰伯的国家密不可分,一条河流的经纬线就像锹公修建的堤坝。
雨水让柳树的颜色更加鲜绿,春天的花香依然散发着麝香的气息。
离去的苕城并不遥远,抚摸着年老的眼睛,我看向那潺潺的山溪。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通常融入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写于卫宗武游历过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兴亡的关注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以清晨的自然景象为开篇,通过描绘渡口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以“平林历历晓云迷”的意象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幽静而又神秘的早晨,云雾缭绕,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故事。接着,诗人用“津堠将迎客棹西”描绘了舟行水上的画面,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间的“千古兴亡泰伯国”则引入了历史的深度,使人思考历史的变迁与兴亡,诗人通过古代贤人泰伯的形象,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后面几句通过“雨添柳色成蛾绿”和“春剩花香散麝脐”的描写,展现了春雨后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以“去去苕城知不远,摩挲老眼看山溪”结束,诗人似乎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在整体结构上,诗的前半部分描绘自然景象,后半部分则引入历史与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充满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中提到的“泰伯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a. 齐国
b. 吴国
c. 秦国
“雨添柳色成蛾绿”中的“蛾绿”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柳树的颜色
b. 早晨的云彩
c. 花瓣的颜色
诗人通过哪种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a. 晨雾
b. 山溪
c. 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