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4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41:20
南浦
作者:胡仲弓 〔宋代〕
脩途无好况,满面受风埃。
见说山穷处,曾经水患来。
溪桥横独木,田野长荒莱。
薄暮投孤馆,寒猿声更哀。
这首诗描绘了行旅中的艰辛与寂寞。路途上没有好天气,满脸都是风尘。听说在山穷水尽的地方,曾经发生过水灾。溪边的桥只有一根独木搭成,田野上长满了荒草。傍晚时分,投身于孤零零的旅馆,寒猿的叫声更加显得凄凉。
此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水患”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水灾对农田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古代,水患常常是社会动荡与百姓困苦的重要因素。
作者介绍:胡仲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沉郁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浦之地,可能是诗人外出游历或客居他乡时的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困扰。
《南浦》是一首充满了愁苦与孤独的诗作。开头两句通过“脩途无好况,满面受风埃”展示了行旅的艰难,旅途上的尘埃不仅是自然的侵袭,更是生活重担的象征。接着“见说山穷处,曾经水患来”引入了地理与历史的交融,水患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凉,仿佛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个人的遭遇,也记录着历史的苦痛。
“溪桥横独木,田野长荒莱”则描绘了荒凉的乡村景象,独木桥的脆弱与田野的荒废无不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最后两句“薄暮投孤馆,寒猿声更哀”将诗歌推向高潮,薄暮时分的孤馆与猿声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孤独感,令人感到身心俱疲的凄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悲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困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渴望温暖与安慰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脩途无好况”主要表达了什么?
“寒猿声更哀”中的“更”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南浦》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