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6:12
途次陕州
作者:李隆基 〔唐代〕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这首诗描述了旅行途中的景象与感受。诗人离开三秦的境地,走到两条陕道的交叉处,周围的山川景色与虞、虢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汇,风俗习惯也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限制。古老的棠树仍在阴影下,田地在耕作后显得空旷。随着笳声的响起,诗人继续前行,最终能看到洛阳的宫殿。
作者介绍: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重要皇帝,因其在位时期的繁荣而闻名。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玄宗出行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旅途风景与文化的感慨,以及对故土的思念。
《途次陕州》是一首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感受的诗。诗人通过对山川、风俗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地理与人文画卷。他在“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中引入读者,使人感受到旅途的起始与方向的选择。接着“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表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诗中“树古棠阴在”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也暗含了历史的沉淀。古棠树的阴影,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在快节奏的旅行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与思考。最后一句“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则不仅是一种离别的情感,更是对未来的期望,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其象征意义更加深远。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文历史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哲思与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旅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故土文化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二陕”指的是哪两个方向?
“鸣笳从此去”中的“鸣笳”是什么?
诗人离开了哪个地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