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6:18
述怀
作者: 吴芾 〔宋代〕
我爱白乐天,千载共称贤。
行年七十五,奄忽遂溘先。
我爱范忠宣,一代名德全。
年龄甫至此,亦复成弃捐。
二公虽已逝,四海至今传。
顾我百无事,幸及二公年。
今夏疾疢作,已分归黄泉。
偶然得无事,固荷天见怜。
但我有一语,恰欲与天言。
有生则有死,如行者言旋。
我是久行客,亦自应息肩。
念人处一世,动为世网缠。
开口罕欢笑,触绪多忧煎。
纵使至百岁,终困尘俗缘。
不如早瞑目,庶以全吾天。
是非与宠辱,总不到我前。
一心亦安静,却得返自然。
况我办归计,久已止新阡。
我爱白居易,他的才华横溢,千年间都被称为贤人。
他活了七十五岁,没想到突然就去世了。
我也爱范仲淹,他的名德一代无双。
然而他才刚到这个年纪,也不可避免地被世人遗忘。
两位公子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们的名声在四海传扬。
而我却毫无所事,幸而还能够追忆二公的年华。
今年夏天我生病了,已经快要归入黄泉。
偶尔得闲,我感到上天的怜悯。
但我有一句话,恰好想告诉上天。
有生就有死,正如行者所说,生命如旋转。
我作为一个久行的旅客,也应当停下肩头的负担。
思念人间的一生,常常被世俗的网所缠绕。
我开口却很少欢笑,内心多有忧虑煎熬。
即使能活到百岁,最终也难逃尘世的纠缠。
不如早早闭上眼睛,或许能保全我的本性。
是非与荣辱,根本不会出现在我面前。
我一心保持安静,自然就能回归本真。
而且我早已规划好归去的道路,久已止步在新的田野。
吴芾(生年不详—约1060年),字仲明,号半山,南宋文学家,他的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感慨。吴芾的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借景抒情,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述怀》创作于吴芾晚年,时值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已逝友人的怀念。诗中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生死哲学的思索。
《述怀》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生死、名德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白居易和范仲淹的赞美,表达了对他们的追思与敬仰,反映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接着,作者转向自身的处境,感叹自己百无所事,生命渐近黄泉,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无奈。
诗中“有生则有死,如行者言旋”一句,深刻地揭示了生死的自然规律,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流转的认知与接受。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尘世烦扰的厌倦,认为不如早早闭目,以保全本性,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对名人的怀念逐步转向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展现了吴芾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及对个人自由的追求。诗中的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交融,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深度。
我爱白乐天,千载共称贤。
直言对白居易的欣赏,他的德才让人铭记千年。
行年七十五,奄忽遂溘先。
感慨白居易的离世,岁月匆匆,令人惋惜。
我爱范忠宣,一代名德全。
赞美范仲淹的德才,认为他在历史上同样杰出。
年龄甫至此,亦复成弃捐。
对范仲淹早逝的惋惜,感叹英才短命。
二公虽已逝,四海至今传。
无论生死,两位公子的名声仍在四海流传。
顾我百无事,幸及二公年。
自嘲自身无事,唯有追忆二公的年华。
今夏疾疢作,已分归黄泉。
自述今夏生病,感到生死临近。
偶然得无事,固荷天见怜。
感谢上天偶尔给予的闲暇时光。
但我有一语,恰欲与天言。
表达内心的想法,想与上天倾诉。
有生则有死,如行者言旋。
生命的规律,生与死交替。
我是久行客,亦自应息肩。
自我定位为漂泊者,理应放下重担。
念人处一世,动为世网缠。
对人间生活的反思,感到被世俗所困扰。
开口罕欢笑,触绪多忧煎。
描述内心的忧虑,欢笑难得。
纵使至百岁,终困尘俗缘。
即使活到百岁,也难逃尘世的束缚。
不如早瞑目,庶以全吾天。
倾向于早早闭目,寻求内心的安宁。
是非与宠辱,总不到我前。
认为世间的是非荣辱与自己无关。
一心亦安静,却得返自然。
内心安宁,能够回归自然本性。
况我办归计,久已止新阡。
提及自己早已规划归途,久已停留在新田。
整首诗围绕生死与名德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尘世纷扰的淡泊态度。通过对死亡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吴芾所爱的人物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苏轼
“有生则有死”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生与死是自然规律
B. 生命永恒
C. 生活没有意义
D. 只有死亡才是真
诗中提到的“黄泉”指的是什么?
A. 生命的起源
B. 死后的世界
C. 乡土
D. 自然环境
《登高》与《述怀》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哲学思考。杜甫在《登高》中感叹时光流逝与国事之忧,而吴芾则更多地表达对生死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侧重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