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3:24
天基节口占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报道东方欲辨晨,强扶衰惫起冠绅。
差贤眇者与跛者,窃比封从祝圣人。
野老岂知蒙帝力,农夫稍有告余春。
不须景慕斜川叟,且作田间击壤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晨曦的渴望,尽管身心疲惫,仍然努力振作精神。诗中提到一些不称职的贤者和跛足的人,暗示社会上的一些人并不具备真正的才干,反而像是祝圣人那样逢迎。当年老的农夫并不了解帝王的权力,农人们期待春天的到来。不必向那些隐居的老者羡慕,还是应该去田间与农民们一起劳作。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宁,号天池,宋代人,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风豪放,常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难,诗人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关心。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对晨曦的渴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首诗以“报道东方欲辨晨”开篇,展现了诗人疲惫但仍希望迎接新晨的决心。诗人在这里并不只是描述自然景象,更是借此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叹。通过对“差贤眇者与跛者”的描写,诗人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批评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毫无才华的人。
接下来的句子提到“蒙帝力”,暗示了对权力的依赖和对农民生活的无知。诗中的“告余春”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盼望,暗喻着春天的象征意义——生机与希望。而最后的两句“且作田间击壤民”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强调了与民同乐的重要性,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语句生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如“差贤眇者与跛者”运用对仗,使得句子韵律感强,同时增强了批评的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强调劳动人民的价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人刘克庄生活在哪个朝代?
“报道东方欲辨晨”中的“晨”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斜川叟”是指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