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2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20:03
原文展示:
霜月 杨亿 〔宋代〕
月夕露为霜,心知厌独房。 吟残犹拥鼻,望极自回肠。 鬓减前秋绿,衣消外国香。 星津谁待报,织素未成章。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照耀的夜晚,露水凝结成了霜,我心中明白自己讨厌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 吟诗吟到疲惫时,仍然抱着鼻子(可能是指掩鼻吟诗的姿态),极目远望,心中不免回肠荡气。 鬓发随着秋天的过去而减少了绿色,衣服上外国的香气也消散了。 星河的渡口,谁在等待消息,我织的素绢还未完成篇章。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刘筠、钱惟演等并称“西昆体”诗人。他的诗风深受李商隐影响,以辞藻华丽、对仗工整著称。此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在某个孤独夜晚的思绪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夜,作者独自一人时所作,表达了对孤独的厌倦和对远方的思念,以及对年华流逝和未完成事业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月夕露为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诗中“心知厌独房”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的深刻感受。随后的“吟残犹拥鼻,望极自回肠”则通过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和思乡的情感。后两句“鬓减前秋绿,衣消外国香”则通过对外貌和气味的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异国情调的消逝,增添了诗的沧桑感。最后两句“星津谁待报,织素未成章”则以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期待和对未完成事业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思乡和对未完成事业的感慨。通过秋夜的景象和个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的厌倦、对远方的思念以及对年华流逝和未完成事业的无奈。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月夕露为霜”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春夜的景象 B. 夏夜的景象 C. 秋夜的景象 D. 冬夜的景象
诗中“心知厌独房”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孤独的喜爱 B. 对孤独的厌倦 C. 对远方的思念 D. 对未完成事业的无奈
诗中“吟残犹拥鼻”中的“拥鼻”可能指的是什么? A. 掩鼻哭泣 B. 掩鼻吟诗 C. 掩鼻思考 D. 掩鼻叹息
诗中“鬓减前秋绿”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到来 C. 秋天的过去 D. 冬天的到来
诗中“织素未成章”中的“织素”象征什么? A. 完成的事业 B. 未完成的事业 C. 远方的期待 D. 孤独的感受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