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时间: 2025-07-27 21:57:30

诗句

几载江湖负隽声,秋风千里起弓旌。

石渠喜得今刘向,宣室应知旧贾生。

台阁致身将贵显,朝廷论事且和平。

更须记取申公语,不在多言在力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57:30

原文展示: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李曾伯)

几载江湖负隽声,
秋风千里起弓旌。
石渠喜得今刘向,
宣室应知旧贾生。

台阁致身将贵显,
朝廷论事且和平。
更须记取申公语,
不在多言在力行。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来我在江湖漂泊,负担着名声的重压,秋风起时,千里之外的战旗在空中飘扬。石渠里喜迎今天的刘向,宣室里想必知道昔日的贾谊。
登上台阁,身居要职,必然会变得显赫,朝廷上讨论政事时也能保持和睦。更要谨记申公的话,不在于多说,而在于切实行动。


注释:

字词注释:

  1. 江湖:指江河湖泊,这里引申为漂泊不定的生活。
  2. 负隽声:承载着优秀的名声。
  3. 秋风千里:形容远道而来的秋风,暗示时光的流逝和变化。
  4. 石渠:古代指皇帝的书房或学问之地,此处比喻学术成就。
  5. 刘向:西汉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代表了学术的正统。
  6. 贾生:指贾谊,西汉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象征着才华。
  7. 台阁:指朝廷的官员或政府机构。
  8. 申公:指申包胥,古代名臣,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9. 力行: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典故解析:

  • 刘向与贾生:两位历史人物,代表着优秀的政治家和学者,暗示了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
  • 申公的语:申包胥提倡实践的理念,强调行动比言辞更为重要,反映了诗人对实际工作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约1080年-1132年),字文甫,号雪窗,南宋初期的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注重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对社会的反思。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赵鼎臣被召回朝廷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政治理想的关注,表达了对政治清明和实际行动的期望。


诗歌鉴赏: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展现李曾伯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政治的思考。诗的开篇以“几载江湖负隽声”引入,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与追求名声的艰辛,暗示了对世事的无奈。接着,诗人以“秋风千里起弓旌”描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动荡。

“石渠喜得今刘向,宣室应知旧贾生”,在这里,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引入,强调了高尚品德与实用智慧的结合,启示后人要学习前贤的优良品质。通过对“台阁致身将贵显”的描写,诗人表现了对官场的复杂态度:一方面渴望得到显赫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智。

最后,“更须记取申公语,不在多言在力行”总结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真态度,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是一首值得深思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载江湖负隽声:描绘诗人经历的漫长岁月,感受到名声的负担。
  2. 秋风千里起弓旌:通过秋风的描写,暗示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3. 石渠喜得今刘向:借用历史人物,表达对学术成就的赞美。
  4. 宣室应知旧贾生:暗示贾谊的智慧与才华,反映出对文化的敬仰。
  5. 台阁致身将贵显:描写获得官职后的荣耀与地位。
  6. 朝廷论事且和平:希望朝廷和谐,政治清明。
  7. 更须记取申公语:引入申包胥的名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8. 不在多言在力行:总结全诗,强调实际行动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江湖,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漂泊与追求。
  • 对仗:如“石渠”与“宣室”,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历史人物,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倡导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江湖:象征漂泊与追求。
  2. 秋风:暗示时光变迁与变化。
  3. 石渠与宣室:代表学术与文化的殿堂。
  4. 台阁:象征权力与地位。
  5. 申公:象征实际行动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刘向”代表哪个朝代的学者?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2. 李曾伯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政治的批评
    b) 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实践的重视
    c) 对历史的追忆

  3. “不在多言在力行”强调了什么样的行为? a) 说话重要
    b) 实际行动更重要
    c) 学习理论重要

答案:

  1. a) 汉代
  2. b) 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实践的重视
  3. b) 实际行动更重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的关切。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景象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比较李曾伯的《送赵鼎臣赴召二首》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个人的责任感,但李曾伯更侧重于对实际行动的强调,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狱中杂纪二十六首 其二十五 山中月夜 深山佳处子昂宣城友人书 五杂组 其三 清平乐 初度 除夕次李序庵韵 送周云卿之任通山 朱华山酹酒 画屏秋色 感旧 盘洲杂韵上 菊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刿目怵心 心友 清一色 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枯木龙吟 冻橘 包含咫的词语有哪些 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代码 老气横秋 三点水的字 斗艳争芳 包含副的成语 无字旁的字 与世无争 皮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言笑自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