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3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33:24
惠山谒泰伯庙二首 其二
作者:蒋士超
西瞻勾曲几重山,更托衡山采药还。
至德无名留庙貌,故封唯伯此江蛮。
化行商邑周原外,地在廉泉让水间。
只有巢由堪比并,千秋如在渺难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向泰伯庙的朝圣之行,西边远眺曲折的山峦,心中寄托着对衡山的向往,仿佛在那里采药归来。泰伯的德行虽然鲜为人知,但庙宇的风貌却依然存在,故而这片江南的蛮地专门供奉他。他的精神在商邑和周原之外流传,这里地处廉泉与让水之间。只有巢由的境界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千秋岁月如同渺茫的云烟,难以攀登。
作者介绍:
蒋士超(近代),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时期,字子恺,号石川,江苏常州人。其人以诗文闻名,作品多关注社会和人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古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前往惠山朝拜泰伯庙时所作,表达了对泰伯高尚品德的景仰以及对山水的赞美。此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作者通过诗歌寄托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向往。开篇“西瞻勾曲几重山”,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入,勾勒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壮丽与曲折。接着提到“更托衡山采药还”,表明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寄托。泰伯作为古代贤人,他的“至德无名”则反映出诗人对德行的崇敬。
在诗中,诗人提到了“商邑”和“周原”,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追溯。诗的最后部分“千秋如在渺难攀”则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对理想境界渴望却又难以达到的无奈。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既有山川的壮丽,又有历史的深厚,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在描写与缅怀中,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体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突出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深厚,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衡山”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理想与追求
C. 忍耐
“至德无名”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泰伯
C. 屈原
诗中“千秋如在渺难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渴望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蒋士超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蒋士超的作品更侧重于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感慨。
以上是对《惠山谒泰伯庙二首 其二》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