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4:03
贷米於如晦
梅尧臣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全诗翻译:
家里一片喧闹,像是鹅和雁在叫,早晨却没有热气腾腾的饭菜。
大贫的人和小贫的人,怎么能不相互嘲笑呢?
幸好还有颜氏的书信留存,更有陶渊明的诗篇。
乞讨米饭和乞求食物,都是前人留下的经验。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丘,北宋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文。他的作品多描绘田园生活,发出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梅尧臣在诗歌中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常常以个人的生活体验为题材。
本诗写于梅尧臣的生活艰辛时期,反映了他对贫困的深刻感受与无奈,同时又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情谊的珍视和对文学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比表现出贫穷生活的无奈与对古典文化的向往。
《贷米於如晦》是一首反映梅尧臣生活困境与文学情怀的诗作。开头以“举家鸣鹅雁”描绘出一种热闹的场景,但随即转入冷清的现实,表现出生活的艰难。诗中“大贫丐小贫”的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贫穷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无奈感。梅尧臣以自嘲的笔调,强调了在贫困中人们的相互嘲笑,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贫穷的深思,还反映了社会对贫困者的偏见。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提到“颜氏帖”和“陶公诗”,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文化的敬仰与依赖。这两者的提及,使得全诗从个人的困境中升华到对文化的追求,暗示着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精神世界的富有依然是人们所向往的。最后一句“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提醒我们,生活中的艰辛和困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依然值得我们珍惜与传承。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贫困生活的无奈与对文化的珍视,体现了人在物质匮乏时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强调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颜氏帖”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文人?
诗中提到的“陶公”指的是哪位诗人?
诗中的“乞米与乞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梅尧臣《贷米於如晦》与陶渊明《归园田居》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梅尧臣的作品更突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而陶渊明则更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