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六首 其三

《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六首 其三》

时间: 2025-05-10 19:18:38

诗句

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

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9:18:38

原文展示:

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六首 其三
作者: 张本 〔金朝〕

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

白话文翻译:

在子山的阴影下,孤独地离开了江南,赋诗的作者心中充满了悲哀。只怕在这个秋天,听到的事情也会令人痛苦,仿佛催促着红雨洒落在寒霜的岩石上。

注释:

  • 子山: 应指一种山名,可能隐喻着孤独和离别。
  • 牢落: 形容深重的悲痛或孤独的状态。
  • 赋主: 指作者自己,写作赋诗的人。
  • : 忍受,承受的意思。
  • 红雨: 可能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悲凉。
  • 霜岩: 寒霜覆盖的岩石,暗示冷清的秋冬气候。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子山”和“江南”的对比,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别的情感,暗示着诗人与故乡、与友人的生离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本,金朝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开头的“子山牢落”让人联想到一种压抑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这种情绪随着“去江南”而加深,江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代表着美好与温暖,诗人却在此刻选择离去,显得格外悲凉。接着,诗人又担忧“秋天闻亦苦”,秋天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诗人的心中,却成了一种无情的象征,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苦楚和无奈。在最后一句“并催红雨下霜岩”中,红雨与霜岩的对比,显现出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给予人一种深刻的思考。整首诗在意象的描绘上细腻而富有层次,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子山牢落去江南: 描述诗人离开江南时的孤独与悲伤,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赋主悲哀尚一堪: 进一步揭示诗人的内心,感到悲哀难忍,情感深重。
    • 只恐秋天闻亦苦: 表达对未来的忧虑,秋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季节的更替,也预示着生命的流逝。
    • 并催红雨下霜岩: 通过红雨与霜岩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的冷酷与人情的脆弱。
  •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江南的美好与离别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
    • 隐喻: “红雨”象征着悲伤的情感,“霜岩”则代表着生命的寒冷与无情。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意象分析:

  • 子山: 象征孤独与离别。
  • 江南: 代表温暖与美好,诗人内心的向往。
  • 秋天: 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无情。
  • 红雨与霜岩: 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冷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子山”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美好
    • C. 朋友
    • D. 未来
  2. “只恐秋天闻亦苦”中“秋天”主要象征什么?

    • A. 丰收
    • B. 生命的流逝
    • C. 快乐
    • D. 爱情
  3. 诗人对江南的情感是:

    • A. 向往
    • B. 忘记
    • C. 失望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秋兴八首》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 表达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
  • 《秋兴八首》: 反映社会动乱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孤独与离别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六首中的孤独更为内敛,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之情。

相关查询

醉红妆 次张子野韵 醉红妆 醉红妆 自题海棠摺扇,赠云林 醉红妆 醉红妆 醉红妆 其二 醉红妆 其一 醉红妆 醉红妆 秋暮 醉红妆 立春前一夕寄畅园小饮时有柳姬翩何在座同园次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皓首穷经 翔翼 滴粉搓酥 心字底的字 耂字旁的字 兵级 包含列的词语有哪些 培修 高不辏低不就 小牢 耀目晶光 乳养 門字旁的字 远亲近邻 丨字旁的字 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