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3:19
有竹已疏林,空斋贮碧阴。
径萦萝薜远,池带荻芦深。
人静惟开卷,情閒或抚琴。
幽居多乐事,剥啄莫相寻。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隐居环境。竹子稀疏地生长在树林中,空荡的书房里储存着碧绿的阴影。小径蜿蜒,通向远处的藤萝和薜荔,池塘边则长满了荻草和芦苇。人们在这里安静地翻阅书卷,闲暇时偶尔抚琴。幽居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外界的纷扰和喧嚣没有人来打扰。
高攀龙(约1570-1620年),明代诗人,字景升,号岑舊,晚号天池散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强调自然的恬静与人心的和谐。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选择隐居,借此表达对喧嚣世界的逃避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幽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有竹已疏林”一句,既描绘了环境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对清幽空间的珍视。随着诗句的展开,青翠的竹林、碧阴的书斋、蜿蜒的小径、深邃的池塘,构成了一幅典雅的山水画卷。诗人置身于此,尽情享受着独处的乐趣,翻阅书卷、抚琴而乐,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从容态度。最后一句“剥啄莫相寻”更是强调了诗人对外界纷扰的超然,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宁静的隐居生活,虽简单却充满了诗意,彰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多用对仗手法,如“有竹已疏林,空斋贮碧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同时,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宁静中寻求内心满足的重要性。
诗人高攀龙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高攀龙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我满足,王维则更多地体现出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