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1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4:11:13
岁冗今朝静,闭门春色深。
安居知帝力,观物见天心。
柏叶休辞醉,梅花已可吟。
但于丛竹里,日日听春禽。
这一年又过去了,今天显得格外静谧,关上门,春色深深浸染。
安静地生活,知道这是天帝的力量,观察万物感受到天地的心意。
柏树的叶子不必再推辞醉意,梅花也可以吟唱。
只是在竹林之中,日日聆听春天的鸟鸣。
“安居知帝力”可理解为对自然力量的感悟,反映出诗人在宁静中对天地万物的思考。梅花、柏树和竹子在中国文化中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梅花坚韧不拔,柏树长青,竹子则象征高洁与谦逊。
高攀龙(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君璧,号子华,生于浙江,擅长诗文,尤其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以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丙午元夕》创作于元宵节,元宵作为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美好。诗人在这个宁静的节日里,借助春天的景色与鸟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宁静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首句“岁冗今朝静”即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紧接着“闭门春色深”则展现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态度,似乎在说,尽管外面的世界热闹非凡,诗人却选择在静谧中体味春天的美好。
接下来的“安居知帝力,观物见天心”反映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感受到天地的心意,表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柏树与梅花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丰富性,更通过“休辞醉”和“已可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与感悟。
最后两句“但于丛竹里,日日听春禽”则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竹林,竹子作为清雅之物,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志向。鸟鸣声声,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使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气息。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哲学思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提到的“春禽”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花
B. 春天的鸟
C. 春天的风
“安居知帝力”中的“帝力”指的是?
A. 人类的力量
B. 自然的力量
C. 政府的力量
诗人选择在“丛竹里”生活,表达了他对什么的向往?
A. 热闹
B. 宁静
C. 旅行
答案: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丙午元夕》,从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