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依韵酬常循州

《依韵酬常循州》

时间: 2025-04-29 17:52:21

诗句

早年花县拜潘郎,寻忝飞鸣出桂堂。

日走登天长似箭,

人同红树岂经霜。

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

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征令过潇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52:21

原文展示:

依韵酬常循州 徐夤 〔唐代〕 早年花县拜潘郎,寻忝飞鸣出桂堂。 日走登天长似箭,人同红树岂经霜。 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 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征令过潇湘。

白话文翻译:

早年曾在花县拜访潘郎,后来有幸在桂堂中飞黄腾达。 日子过得像箭一样快,人生如红树般未经风霜。 船帆在南浦分开,才知离别的滋味,驾车在东州更是令人伤感。 公众的议论像一挥手就能堵塞诏令,暂且随着征令过潇湘。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县:指美丽的县城。
  • 潘郎:指潘岳,西晋文学家,此处泛指文人。
  • 桂堂:指高雅的居所。
  • 日走登天长似箭:形容时间流逝迅速。
  • 红树:比喻年轻未经历练的人。
  • 南浦:指送别之地。
  • 东州:指目的地。
  • 公论:公众的议论。
  • 一麾将塞诏:形容公众的力量大到可以影响政令。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泛指湖南地区。

典故解析:

  • 潘郎: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此处用以比喻有才华的人。
  • 桂堂:古代常用来形容高雅的居所,此处指诗人曾经有幸进入的高雅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人生经历。这首诗是他在某个时期对常循州的回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对时局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夤在回应常循州时所作,可能是在他经历了一些人生变迁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中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离别的伤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公众议论的看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中“日走登天长似箭”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而“人同红树岂经霜”则表达了诗人对年轻时未经风霜的自己的反思。后两句通过对离别和旅途的描写,加深了诗中的伤感情绪。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局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年花县拜潘郎,寻忝飞鸣出桂堂。
    • 诗人回忆早年拜访有才华的人,后来有幸在高雅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2. 日走登天长似箭,人同红树岂经霜。
    • 时间流逝迅速,人生如红树般未经风霜,表达了诗人对年轻时的自己的反思。
  3. 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
    • 通过离别和旅途的描写,加深了诗中的伤感情绪。
  4. 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征令过潇湘。
    • 表达了对公众议论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日走登天长似箭”用箭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人同红树岂经霜”将人生比作红树,未经风霜。
  • 对仗:如“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感慨和对时局的看法。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伤感,以及对公众议论的看法。整首诗情感基调深沉,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局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县:美丽的县城,象征美好的过去。
  • 桂堂:高雅的居所,象征诗人曾经有幸进入的环境。
  • 红树:比喻年轻未经历练的人,象征诗人年轻时的自己。
  • 南浦:送别之地,象征离别。
  • 东州:目的地,象征未来的不确定。
  • 潇湘:湖南的潇水和湘江,泛指湖南地区,象征旅途和随遇而安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走登天长似箭”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2. 诗中“人同红树岂经霜”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年轻时的自己的自豪 B. 对年轻时的自己的反思 C. 对年轻时的自己的怀念 D. 对年轻时的自己的不满 答案:B

  3. 诗中“公论一麾将塞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公众的力量 B. 政令的执行 C. 个人的权威 D. 社会的稳定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

诗词对比:

  • 徐夤的《依韵酬常循州》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但徐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经历的感慨,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李花二首 其一 咏柳二首 其二 咏柳二首 其一 清明游饮少湖庄 三月三日 项羽二首 其二 中秋夜不见月 早秋有感 梅蒸滋甚因怀湖上二首 其二 立春古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竹字头的字 珊瑚木难 抽搭 鬼字旁的字 亿姓 峰回路转 包含淀的词语有哪些 我行我素 都鹅 凵字底的字 升勺 走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怙才骄物 包含肯的词语有哪些 南来北去 淫开头的成语 出奇划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