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7:33
作者: 吴高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奇峰四百三十二,惟见兹峰势独尊。
远揖华嵩为伯仲,俯看蛮岭作儿孙。
中天日月岩头转,白昼云雷脚底奔。
不是飞仙那可即,骖鸾何日去朝元。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所见的高山奇峰,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壮丽景观的敬仰之情。作者提到的奇峰共有四百三十二座,但只有这一座峰势最为雄伟。作者远远地向华山和嵩山致敬,感觉它们如同兄长一般,而俯瞩蛮岭时则觉得它们像是晚辈。天空中的日月仿佛在岩头上旋转,白昼的云雷在脚下奔流。作者感慨,自己并非飞仙,何时才能骑上飞龙去朝见元始天尊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吴高,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吴高游历名山大川之际,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表达了他对巍峨山峰的崇敬和对飞升成仙的向往。
《上界第一峰》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雄伟与壮丽。诗中“奇峰四百三十二”一句,数字的运用使得山的数量显得庞大,而“惟见兹峰势独尊”则强调了此峰的独特与崇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之情。接着,诗人以“远揖华嵩为伯仲”来表达对华山、嵩山的敬重,显示出一种谦逊的态度,突显了他所处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俯视蛮岭如同看待晚辈,表现了诗人对高低山峦的感慨,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更高的视角上,“中天日月岩头转”描绘出一种宇宙的浩瀚与变化,而“白昼云雷脚底奔”则生动传达了自然的力量与动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最后两句则引入了飞仙的主题,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长生的渴望,蕴含了道教哲学的色彩,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哲理思考,同时渗透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古人对于宇宙、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奇峰一共有多少座?
诗人对华嵩如何称呼?
诗中提到的“骖鸾”意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样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上界第一峰》这首古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