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2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22:53
《谒金门》
作者:李流谦 〔宋代〕
春又晚。
杨柳晓莺啼断。
落尽残红余片片。
风狂都不管。
作客惟嫌酒浅。
未敌闲愁一半。
人与青山谁近远。
可怜春梦短。
春天又快结束了,
杨柳在晨曦中,黄莺啼叫声断断续续。
残花已落尽,只剩下几片片段。
狂风呼啸,却无所谓。
作为客人只觉得酒太少,
无法抵挡那一半的闲愁。
人与青山之间,谁又更近或更远?
可惜春梦转瞬即逝,实在太短暂了。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细腻情感。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与对社会的观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即将结束时,诗人感慨春日短暂,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感。
《谒金门》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春又晚”便揭示了时光的无情,紧接着描写了杨柳与晨莺,营造出温柔而又清新的春日意境。然而,随着“落尽残红”的出现,春天的美丽即将结束,诗人内心的惆怅逐渐浮现。
在“风狂都不管”中,诗人似乎在对抗自然的狂风,象征着对生活中不可控因素的无奈。接着“作客惟嫌酒浅”,表达了身为他乡之客的孤独感,酒虽可解愁,却仍感到不足以抵挡内心的烦恼。最后,人与青山的距离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令人深思。
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成为了宋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情感的深度,体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感慨和对生活无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杨柳”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诗人对“酒”的态度是:
A. 满意
B. 嫌少
C. 无所谓
“可怜春梦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惋惜
C. 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流谦的《谒金门》相比,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而李流谦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短暂春光的惋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