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0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6:14
渔父长歌招屈子,
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
便有琵琶那忍闻。
渔夫高歌以招唤屈原,
女子高髻仿效王昭君。
即使九辨之才欲有人继承,
但听到琵琶声又怎能忍心去听呢?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怀与对古人情怀的追思。风格清新,常以历史典故为题材,表现内心情感。
《新滩三首》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屈原和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展示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追慕与对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渔父”和“女儿”象征着世俗与理想的交融,展现出古代人物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像。诗人利用渔夫的歌声和女子的高髻,表达了对古代美德的崇拜,同时也反映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全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屈原深沉的忧伤和对昭君的无奈。在表达对古代文化的敬仰时,诗人又流露出对当下情感的无奈,尤其是最后一句“便有琵琶那忍闻”,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凉与无奈,仿佛在说,尽管古代的美德依然存在,但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又让人无法自拔。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和昭君的追忆,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渔父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传统文化
C. 忧国忧民的情怀
“昭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异
B. 王昭君
C. 王嫱
诗中提到的“九辨”是指:
A. 诗歌的种类
B. 古代诗人的作品
C. 音乐的风格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比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切表达,但李流谦的诗更侧重于对古代人物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强调兄弟情义与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