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新滩三首

《新滩三首》

时间: 2025-05-07 22:06:14

诗句

渔父长歌招屈子,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便有琵琶那忍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6:14

原文展示

渔父长歌招屈子,
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
便有琵琶那忍闻。

白话文翻译

渔夫高歌以招唤屈原,
女子高髻仿效王昭君。
即使九辨之才欲有人继承,
但听到琵琶声又怎能忍心去听呢?

注释

  • 渔父:指渔夫,常作为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着平民的生活。
  • 屈子:指屈原,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 昭君:王昭君,汉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因其出塞和亲而闻名。
  • 九辨:指《九歌》中的“九辨”,是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和忠诚的追求。
  • 琵琶:一种弦乐器,此处象征音乐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怀与对古人情怀的追思。风格清新,常以历史典故为题材,表现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新滩三首》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屈原和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展示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追慕与对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渔父”和“女儿”象征着世俗与理想的交融,展现出古代人物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像。诗人利用渔夫的歌声和女子的高髻,表达了对古代美德的崇拜,同时也反映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全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屈原深沉的忧伤和对昭君的无奈。在表达对古代文化的敬仰时,诗人又流露出对当下情感的无奈,尤其是最后一句“便有琵琶那忍闻”,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凉与无奈,仿佛在说,尽管古代的美德依然存在,但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又让人无法自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渔父长歌招屈子:渔夫的歌声中呼唤着屈原,象征着对理想与忠诚的追求。
  2. 女儿高髻学昭君:女子高髻仿效昭君,体现了对美与智慧的向往。
  3. 虽存九辨欲谁继:即使《九歌》的精神仍在,谁能接过这份遗志?
  4. 便有琵琶那忍闻:琵琶的声音引人入胜,然而却让人对古人的情怀无法专注。

修辞手法

  • 对比:渔父与女儿的形象对比,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 象征:琵琶象征着音乐与情感,暗示现实的诱惑。
  • 比喻:渔夫的歌声比喻着对理想的渴望,昭君的高髻则代表着对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和昭君的追忆,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渔父:象征着民间智慧与生活的真实。
  • 屈子:代表着理想与忠诚的精神。
  • 女儿:象征着对美的追求与对历史人物的仰慕。
  • 琵琶:音乐的象征,代表着情感的表达与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渔父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传统文化
    C. 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昭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异
    B. 王昭君
    C. 王嫱

  3. 诗中提到的“九辨”是指: A. 诗歌的种类
    B. 古代诗人的作品
    C. 音乐的风格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比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切表达,但李流谦的诗更侧重于对古代人物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强调兄弟情义与人间冷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斋中杂题四首 其四 江村 江上 祭灶与邻曲散福 春晚苦雨 闲趣 赛神 曝书偶见旧稿有感 野性 读书至夜半灯尽欲睡慨然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耍骨头 再聘 示字旁的字 挖墙角 黄开头的成语 包含祟的词语有哪些 走回头路 镸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行步如风 贪求无厌 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发踪指示 鸾颠凤倒 夕字旁的字 一带 耳字旁的字 辨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