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2:29
原文展示:
寄陈众仲助教上都作
虞集 〔元代〕
学省足清昼,词垣惊早秋。
美人隔河汉,落月在高楼。
持衣未成曲,吹笛不胜愁。
还趋鳷鹊观,别制鹔鹴裘。
白话文翻译:
在学省里度过了清静的白天,词垣上惊觉已是早秋。
美人与我隔着银河,落月挂在高楼之上。
持衣时未能完成曲调,吹笛时难以抑制愁绪。
还要赶往鳷鹊观,另外制作一件鹔鹴裘。
注释:
- 学省:古代的学校或学术机构。
- 词垣:指文学创作的领域。
- 河汉:银河,比喻距离遥远。
- 持衣:指弹奏乐器时的动作。
- 鳷鹊观:古代的观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特定的观。
- 鹔鹴裘:一种珍贵的皮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典雅,多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虞集在元代首都(上都)寄给陈众仲的,陈众仲是一位助教,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美人的思念和对秋天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虞集寄给陈众仲的作品,可能是在上都(今北京)创作的。诗中透露出作者对远方美人的思念,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雅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学省中的孤独和对远方美人的思念。诗中“美人隔河汉”一句,用银河比喻两人之间的距离,形象生动。而“落月在高楼”则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孤寂的氛围。后两句通过对持衣和吹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对美人的无尽思念。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虞集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学省足清昼”:在学省中度过了清静的白天,表达了作者在学术环境中的宁静和专注。
- “词垣惊早秋”:在文学创作的领域中,突然意识到秋天已经到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美人隔河汉”:美人与我之间隔着银河,比喻两人之间的距离遥远,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美人的思念。
- “落月在高楼”:落月挂在高楼之上,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孤寂的氛围。
- “持衣未成曲”:持衣时未能完成曲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对美人的思念。
- “吹笛不胜愁”:吹笛时难以抑制愁绪,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 “还趋鳷鹊观”:还要赶往鳷鹊观,可能指作者即将前往某个地方。
- “别制鹔鹴裘”:另外制作一件鹔鹴裘,可能指作者为了某个目的而准备。
修辞手法:
- 比喻:“美人隔河汉”用银河比喻两人之间的距离。
- 拟人:“落月在高楼”将落月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持衣未成曲,吹笛不胜愁”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远方美人的思念和对季节变化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愁绪。
意象分析:
- 河汉:比喻两人之间的距离,象征着遥远的思念。
- 落月:增添了凄凉和孤寂的氛围,象征着孤独和无奈。
- 持衣、吹笛: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对美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美人隔河汉”中的“河汉”指的是什么?
A. 河流
B. 银河
C. 汉水
D. 汉朝
- 诗中“落月在高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宁静
C. 凄凉
D. 兴奋
- 诗中“持衣未成曲”和“吹笛不胜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相思》: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虞集的《寄陈众仲助教上都作》与王维的《相思》都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虞集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虞集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虞集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