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3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37:44
田赋不可增,商贾不可笼。
虽有百孔桑,安能救国空。
钱钞谁创智,造楮以权铜。
南渡初未有,隆乾始流通。
百千十万亿,愈多愈无穷。
议者勿咎楮,楮有活国功。
设楮贱如土,百物皆价穹。
有司欲平之,其术未易工。
化外,市不为日中。
譬如治危病,下计用火攻。
公卿与文学,枘凿常不同。
未论政然否,先观民咈从。
当局久已昏,谢事归明农。
莫献蒭荛言,徒怀芹曝忠。
田地的赋税不能增多,商贾的行为也不能被限制。
即使有再多的桑树,怎能救得了国家的空虚。
钱币是谁创造的智慧,纸张是用铜去权衡的。
南渡之时,初时并没有,隆乾年间才开始流通。
无论是百、千、十万、亿,越多反而越无穷尽。
讨论的人不要责怪纸币,纸币对国家有活跃的功效。
若是纸币贬值如泥土,百物的价格都将飞涨。
官员想要平衡价格,其方法却不容易。
在外面的市场,生意并不是在正午时分。
就像治疗危重病症,采取火攻的计策。
公卿与文人,常常是枘凿不合。
未讨论政治是否正确,先要观察民众的反应。
当局早已昏庸,谢绝事情归于明了的农民。
不要献出无用的言论,徒然怀有忠诚之心。
刘克庄(1187-1269),字季重,号东篱,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又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刘克庄的作品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民生问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忧虑。
《杂兴》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经济动荡、民生艰难之时。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策失当、货币贬值等问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怀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杂兴》是一首充满社会关怀的诗,诗人通过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诗的开头,刘克庄提出田赋与商贾的关系,认为光靠农业税收的增加并不能真正拯救国家,商贾的行为也不能被限制。接着,诗人以“百孔桑”来比喻即使有再多的资源也无法改变国家的困境,显示了他对经济政策的无奈与失望。
在后面的部分,诗人讨论了货币的创造与流通,指出南渡初期并没有流通的货币,直到隆乾年间才开始流通。诗中反复提到的“纸币”,不仅是经济政策的象征,更是国家活力的体现。刘克庄认为,纸币的贬值会导致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艰难,提出官员在调控市场时的无能,表明了对当局的批评。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隐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结尾处,刘克庄呼吁当局关注民众的声音,抒发了自己对忠诚与无用言论的感慨,表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经济图景,更是一幅社会生活的全景,令人深思。
《杂兴》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失望又有希望,体现了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提到的“田赋”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纸币”主要是用来比喻什么?
诗人希望当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