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1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12:53
海胡舶千艘,肉食三十万。江平不肯流,到今有遗恨。
这一首诗描绘了镇江之战的惨烈场面,诗人以“海胡舶千艘”描绘了敌军的舰船数量之多,暗示了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肉食三十万”则说明了敌军的兵力众多,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江平不肯流”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最后的“到今有遗恨”则是对战争结果的无奈和遗憾。
“镇江之战”是指南宋时期,镇江地区与金军进行的一场激烈战斗。文天祥作为抗元英雄,深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故而作此诗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和对故国的怀念。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廷亮,号宋瑞,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最终被俘后宁死不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创作背景:镇江之战发生在南宋对抗元朝入侵的背景下,文天祥以个人经历和对国家的思考,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存亡的关切。
文天祥的《镇江之战第十八》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战斗的惨烈与历史的无情。诗中对敌军力量的描写,不仅突出敌人的强大,也反映出南宋在强敌面前的无奈与绝望。诗的意象构建上,海与江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破坏。江水的静止,仿佛在诉说着战斗后留下的沉重遗恨,诗人通过对江河的描写,隐喻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战争抹去的和平与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对战斗失败的痛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文天祥以个人的悲痛映射出国家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此诗不仅是对镇江之战的回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战斗场景和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诗词测试:
诗中“海胡舶千艘”意指: A. 海上贸易 B. 敌军的舰船数量 C. 漁船
“肉食三十万”中的“三十万”指的是: A. 鱼的数量 B. 敌军的兵力 C. 餐桌上的食物
诗人通过“江平不肯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江河的热爱 B. 战争的悲惨后果 C.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