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偶作五绝句

《偶作五绝句》

时间: 2025-05-03 21:45:48

诗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45:48

原文展示: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白话文翻译:

偶然寻到一棵半开的梅花,随意倚靠在一根竹子上。小孩不知道春天的到来,问草为什么会变得绿。

注释:

  • 偶寻:偶然寻找。
  • 半开梅:指梅花只开了一半,象征春天的初来。
  • 闲倚:随意地靠着,没有特定目的。
  • 竿竹:竹子的一根竿子,象征清雅。
  • 儿童:小孩子。
  • 不知春:形容小孩对季节变化的无知。
  • 何故绿:为什么会变绿。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梅花和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高洁、清雅的品德联系在一起。梅花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竹子则象征着谦逊和直率。儿童的不知春则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变化面前的不同感知,代表了对生命的好奇和对自然的无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晚号洮溪居士,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小品形式传达生活的细腻感受。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这首《偶作五绝句》可能是在一个春日闲暇时刻,袁枚在梅树下与竹子旁的游览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儿童的纯真,因而产生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短却蕴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情怀。开头的“偶寻半开梅”,引入了梅花的意象,这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袁枚个人情操的体现。梅花的半开,暗示着春天的来临却尚未完全绽放,给人以期待和想象的空间。接着“闲倚一竿竹”,则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淡然,似乎在与自然对话。

最后两句“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则更为诗赋予了童趣和哲思。儿童的无知与好奇,正是生活的纯真体现,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知。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同时也引发了对季节更替和生命轮回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这和谐中人类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袁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寻半开梅:偶然之间找到了半开的梅花,暗示春天的来临。
  2. 闲倚一竿竹:随意地靠在竹子上,表达一种悠闲的状态。
  3. 儿童不知春:小孩对季节变化的无知,象征纯真。
  4. 问草何故绿:小孩对自然变化的好奇,流露出对生命的天真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和竹子象征着清高与坚韧。
  • 拟人:儿童的无知和好奇表现出生命的天真和自然的聪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人类的感知与思考,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春天与坚韧。
  • 竹子:象征清雅与谦逊。
  • 儿童:象征童真与好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袁枚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儿童不知春”是什么意思?

    • A) 孩子不愿意玩
    • B) 孩子不知道春天的到来
    • C) 孩子认为春天很冷
    • D) 孩子在春天哭
  3. “偶寻半开梅”中“半开”暗示了什么?

    • A) 春天快来了
    • B) 春天已经结束
    • C) 梅花已经凋谢
    • D) 梅花开得很美

答案:

  1. C) 袁枚
  2. B) 孩子不知道春天的到来
  3. A) 春天快来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袁枚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都以自然为题材,前者更多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但在情感表达和风格上略有不同。袁枚的诗更显随意和童趣,而王维则更显沉稳和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枚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赓吴竹修雪诗二首 对景吟 春晚客怀 其四 竹梅幽禽 日晚 忆王子正 琴鹤二诗送贾治安同知 其二 客边 其一 舟中杂纪 其五 丁酉岁元日九里山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愣头愣脑 乳妪 披发左衽 旄俊 撧耳揉腮 业字旁的字 阔略 鼻字旁的字 包含遗的词语有哪些 龠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纸签 谷字旁的字 怡情悦性 栗栗自危 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