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0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07:07
奔亡道中五首
作者: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在苏武所驻的天山上,在田横所居的海岛旁,万重关隘断绝了归路,何时才能回家呢?亭伯(指亭子中的人)如今在哪里?李陵也尚未归来。我的愁苦面容,如同海水般黯淡,衣服也换成了胡服。谈笑间三军的士兵却已不再亲近,昔日的朋友交情也变得疏远。手中仍留着一支箭,未曾射出给鲁连的书信。函谷关犹如玉石般坚固,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洛川流淌着易水,嵩岳矗立如燕山。人间的风俗变得像羌胡一样,很多人面色黯淡。申包羞愤而哭泣,七天内便白了鬓发。望着浩瀚湖水,芦叶翠绿齐整。我的归心何处安放?夕阳西下在大江西边。歇马在春草旁,想要走远却迷了路。谁能忍受那只子规鸟,连声向我啼鸣。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奔放、豪放,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情怀为主。
创作背景 《奔亡道中五首》创作于李白流亡期间,诗中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悲剧。
这首诗通过描写李白在奔亡途中所见所感,展现了他浓厚的乡愁与对往昔的追忆。开篇即以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入,苏武与田横的形象交替出现,象征着忠诚与坚守,同时也引发了诗人的沉重情感。诗中多次提及地名,如函谷关、洛川等,增强了离乡的遥远与归家的艰难。通过对人间风俗变迁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李白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愁容变海色”、“淼淼望湖水”,将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诗末以“子规鸟”收尾,将思乡的情感推向高潮,鸟鸣声声,令人动容,充分展现了李白的艺术天赋与深厚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友情与故土的珍视,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中的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象交织,形成了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武所驻的地方是:
A. 天山
B. 海岛
C. 洛川
D. 嵩岳
李陵在诗中被提及,主要是为了表达:
A. 忍辱负重
B. 归乡无望
C. 朋友的背叛
D. 对战斗的渴望
“子规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
A. 战斗
B. 思乡
C. 友情
D. 忍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