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浩然子观筇竹杖

《浩然子观筇竹杖》

时间: 2025-05-02 07:49:21

诗句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49:21

原文展示:

浩然子观筇竹杖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白话文翻译:

这根筇竹杖原本是子猷园里的竹子,今天却被他取来随身携带。
我自怜高洁的品节,不过是虚无的事物,能在这荒野山行中与它相伴。

注释:

  • 子猷:指的是王羲之的号,子猷园是王羲之的竹园,象征着高雅的气质。
  • 筇竹杖:筇竹是一种细长的竹子,常用来制作拐杖。
  • 高节:指高洁的品格或节操。
  • 虚无:指没有实质意义,空洞的。
  • 野外山行:在野外山中行走,指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子猷园”出自王羲之的竹园,象征着文人雅士的高洁和淡泊。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白。诗中提到的“高节”与“虚无”形成对照,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间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山水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继先游历山水之间,受到自然景色和个人感悟的启发,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筇竹杖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开头提到的“子猷园里枝”,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竹子成为文人气质的象征。诗人在这里感到一种亲切,也暗含了对理想的向往。

然而,随之而来的“今朝他取手中携”则显示出一种无奈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到失落。通过“自怜高节虚无物”的表达,诗人意识到高洁的品格在世俗中是多么的脆弱,仿佛无物可依,虚无缥缈。

最后的“野外山行得共伊”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尽管理想渺茫,但在山水之间仍能找到一丝慰藉。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理想的执着,构成了整首诗的核心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本是子猷园里枝”:竹杖来源于文化名人的竹园,暗示着高贵的出处。
    • “今朝他取手中携”:现在被他带走,暗示理想的失落和现实的接纳。
    • “自怜高节虚无物”:对高洁品格的感叹,体现出一种自我反思。
    • “野外山行得共伊”:在自然中找到了某种安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筇竹杖”比喻理想与追求。
    • 对仗: 诗中句式平衡,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筇竹杖的象征,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筇竹杖: 代表高洁的品格,象征着文人的理想追求。
  • 子猷园: 典雅的文化背景,传达出高雅的气息。
  • 野外山行: 代表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猷园里枝”指的是哪个文化名人的园子?

    • A. 李白
    • B. 王羲之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高节”主要指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高洁的品格
    • C. 个人成就
  3. 诗人对筇竹杖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不屑一顾
    • B. 充满敬意
    • C. 感到失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张继先在对自然的描写中,都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个性,而张继先则表现出一种沉静的思考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的背景和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守岁 临江仙 游万盛黑山谷 题小景 齐天乐 新秋,偕顾南雅、陶凫香访袁又恺枫江之渔隐图 应令诗 东征歌四首 露坐南城石桥与郑同夫罗孟文联句 送蒋伯威下第南归象山 缑山月 南宋半月形玉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上件 七子八婿 凵字底的字 自找麻烦 笞杖徒流 有生以来 肀字旁的字 风流浪子 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玄香太守 众着 里字旁的字 捄正 地理系统 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丨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