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37:36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沈。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在癸巳年四月二十九日我离开京城,
在边塞刚刚散去宴席和金赏,那时南方的牧人已在骏马上驰骋。
只知道在灞水岸边,真正的游戏不过是儿戏,
谁能想到神州大地竟然沉没于水中?
华表上的仙鹤想必有言可诉,
铜盘上的人去后又何必在意呢?
兴亡的命运谁能领悟天公的意志?
不如在青城静静地阅读古今的变迁。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汝霖,号天锡,金代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广泛研究历史和哲学。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尤以咏史诗著称。
这首诗作于元好问出京之际,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感慨与思考,写作时正值金朝衰落、南宋兴起的历史背景,诗人通过对边塞的描绘与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元好问的《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描绘,反映了深刻的历史思考。诗的开头描写了边塞的宴会,透出一种轻松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转向对国家兴亡的沉重思索。特别是“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沈”一句,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无奈与悲凉。通过华表与鹤的意象,诗人表现出对历史的敬畏与无奈,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最后以“兴亡谁识天公意”点题,突显了人力不能改变历史的宿命。这首诗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与哲理思考。
全诗通过个人的旅行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表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敏感与无奈,传递出一种对生命与历史的哲学思考。
“癸巳”是指什么?
A. 年份
B. 地名
C. 人名
诗中提到的“南牧”指的是?
A. 北方的士兵
B. 南方的牧人
C. 诗人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A. 乐观
B. 无奈
C. 随意
答案:1.A 2.B 3.B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