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43:02
醉太平 秋夜
作者: 沈善宝 〔清代〕
风声雨声。琼声漏声。作成一片秋声。
却教人怎生。诗随境更。愁随境增。
不堪愁绪诗情。终黄粱未成。
风声、雨声、琼声和漏声,交织成一片秋天的声音。
可怜的是,人又该如何呢?诗歌随着环境而变化,愁苦也随着环境而加重。
难以承受这愁绪与诗情,最终梦中的美好也未能实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黄粱未成,出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讲述一个人梦见自己富贵荣华,醒来发现一切都只是梦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作者介绍:
沈善宝(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醉太平 秋夜》创作于清代,可能在一个秋夜,沈善宝被自然的声音所触动,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内心的愁苦,写下此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醉太平 秋夜》是一首充满秋夜意境的诗。诗的开头,通过“风声雨声”将自然的声音描绘得极为细腻,展现出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秋夜图景。这些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的表现,更是情感的寄托,表现了诗人对秋夜深沉的思考与感慨。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却教人怎生”,一方面是在感叹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奈。
诗中提到“诗随境更,愁随境增”,这句展现了诗人对诗歌与情感的深刻理解: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内心的感受,诗歌因此成为了他情绪的表达载体。然而,这份愁绪也让他感到难以承受,“不堪愁绪诗情”显示出他对情感的纠结与对现实的无奈,最终以“黄粱未成”作为结尾,传达出一种梦断现实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结合个人情感的抒发,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秋夜情怀,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及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展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琼声”指的是什么?
“黄粱未成”象征什么?
诗人对秋夜的情感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