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49
王龟龄挽词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佛以偏师胜,天能一手回。
横空立万仞,不为作三魁。
道大身无著,人亡世却哀。
溪梅那解事,寂寞为谁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龟龄的哀悼与思考。诗中提到佛教的道理,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即使是强大的力量也无法改变命运,纵然在高处,也不求名利。诗人在感叹人死后世人的悲哀,以及梅花在孤独中绽放的无奈。
本诗中涉及佛教思想,强调无常与超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诗中提到的“道”与“佛”为古代哲学和宗教的核心思想,常用于抒发人生感悟。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景、咏怀,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王龟龄挽词》创作于王龟龄去世之际,诗人因友人去世而感到悲痛,借此诗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沉郁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佛教哲学的引入,显示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尤其是“人亡世却哀”一句,突显了人死后世人所感受到的悲痛,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感到无奈。诗的最后两句用梅花的意象,反映出即使在孤独和寂寞中,也有坚韧与美丽的存在,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情感。
整首诗以对友人王龟龄的怀念为主线,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人的悲哀,同时借梅花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孤独感。
诗中提到的“人亡世却哀”反映了什么情感?
“溪梅那解事”中的“梅”象征什么?
诗中的“道大身无著”传达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1-B,2-B,3-B
对比杨万里的《王龟龄挽词》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探讨生命的无常与珍惜当下,但李白更显豪放和洒脱,而杨万里则更为沉郁和细腻,展现了不同时代与个性中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