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6:05
作者:黄庭坚 〔宋代〕
金玉虽满堂,一去谁能守。
石交千秋期,程婴报杵臼。
丝随丹青染,变态非复旧。
竹杖寒苍苍,草木黄落后。
匏从曲沃来,管是汶阳有。
土性本高明,天材更浑厚,
革之成国器,实假匠伯手。
木平非斧斤,是事公信否。
金玉虽然满堂,但一旦失去,谁能守住呢?
石头交往千秋,程婴回报杵和臼。
丝线随着丹青染色,变化已非原样。
寒冷的竹杖苍苍,草木在黄落之后。
葫芦来自曲沃,管乐器是在汶阳制造。
土质本来就高明,天赋更是浑厚,
经过工匠的巧手,才能被制作成国器。
木材平整并非斧刀能做,是这事公信否?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情感,常以深邃的哲理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与希孝的友谊之际,诗中通过对金玉、石头、丝线、竹杖等意象的描绘,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物质的感慨以及对真挚情谊的珍视。
《赠希孝》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黄庭坚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友谊及物质的思考。诗的开篇“金玉虽满堂,一去谁能守”,引人思考物质财富的短暂与易逝。财富虽丰盈,但一旦失去,便无从守护,展现出一种对物质的淡然态度。
接着,黄庭坚通过“石交千秋期,程婴报杵臼”的描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报答,暗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随后,诗中提到“丝随丹青染”,则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与变化无常的感慨,丝线的变色象征着人生的不可逆转和变化的必然。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重,“竹杖寒苍苍,草木黄落后”,表现出一种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诗中提到的“土性本高明,天材更浑厚”,则体现了对人性本质的肯定,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友情、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黄庭坚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突出的是对物质与人生的哲思,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的珍贵情谊。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金玉虽满堂”主要表达了什么?
“土性本高明”强调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丝随丹青染”暗示了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