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1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17:00
初冬避居东乡感赋 其四
作者: 顾翃 〔清代〕
太息威弧久不振,
坐令群盗满城闉。
一身漂泊风中絮,
几辈流亡劫后尘。
漫说军储敲骨髓,
谁知筹笔敝精神。
幺魔命尽终菹醢,
会见熙阳丽紫宸。
长久以来,我叹息着未能施展抱负,
而今却让盗贼横行,侵扰城池。
我如同风中飘荡的浮絮,漂泊不定,
几代人都在劫难之后流亡。
人们不妨谈论军队的粮草,
但谁能理解我内心的疲惫和挣扎。
幺魔(即邪魔)终究要结束,以酱醢(腌制品)相待,
但愿能在熙阳下重回美好的宫殿。
作者介绍:顾翃,清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之际。诗人以个人的漂泊经历,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定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鸿沟的感叹。
这首诗是顾翃在初冬时节写的,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太息威弧久不振,坐令群盗满城闉”,展现了诗人对未能实现抱负的深切叹息,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不满。接下来的“漂泊风中絮,几辈流亡劫后尘”,通过“风中絮”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如同无根的浮萍,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无法安定下来。接着,诗人对军队的粮草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人们只关心表面的物资,而忽视了精神的疲惫,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使用了“幺魔命尽终菹醢”的比喻,强烈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显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如“风中絮”)、对比(物质与精神的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与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个人漂泊的深切感受,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漂泊风中絮”比喻了什么?
“军储敲骨髓”中的“骨髓”指的是什么?
该诗反映了哪个时代的背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顾翃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漂泊与无奈,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国家的破碎与忧虑。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视角和情感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