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7:31
未必阳山天下穷,
英州穷到骨中空。
郡官只怨无供给,
支与真阳数石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阳山与英州的观察与感慨。诗中指出,阳山的贫穷并不代表整个天下都穷,而英州的贫困则是深入骨髓的。地方官员只能埋怨没有给予支持,所得到的只是在真阳地区的几座石峰。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比阳山与英州的贫穷,反映了当时地方治理中的困境。
杨万里(1127-1206)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晚号山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白描手法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善于表达个人情感。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历真阳峡时,反映了他对地方贫困的观察和对官员无奈的思考,表明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现象的深刻思考。首句“未必阳山天下穷”以否定句开头,直接打破了对贫穷的绝对化认知,联想到整个天下并不都是如此窘迫。接着“英州穷到骨中空”则用强烈的形象化语言,展示出英州的极度贫困,增强了读者的感受。
第三句“郡官只怨无供给”则引入了对地方官员的描绘,表现出他们在困境中无力的挣扎与怨恨,这种情感通过简单的叙述传达出深沉的社会批判。最后一句“支与真阳数石峰”则巧妙地将具体的地理景观与贫困现象结合,令人产生联想与思考,既是对自然的描写,也是对人文环境的反思。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了杨万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出他关心民生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贫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反映了对地方治理的无奈与对民生的关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英州”是指哪个地方?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郡官只怨无__”。
判断题:诗中认为阳山的贫穷代表了整个天下的贫穷。(对/错)